“感情深,一口悶”, 酒桌上的碰杯聲不斷,卻藏著酒精性肝病的危險。
40 歲的企業高管劉先生(化名)常年應酬不斷,酒局結束后總少不了燒烤夜宵,烤串配啤酒是常態。偶爾乏力以為是累的,沒當回事。
近日,他來到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脾胃肝病科曾松林主任門診就診。檢查結果讓他慌了神 ——肝功能多項異常,B 超顯示中——重度脂肪肝。曾松林主任提醒,長期這樣折騰,肝臟會扛不住。你認為的小毛病,可能都是肝臟在求救。
肝臟:酒精代謝的 “重災區”
臨床一份化驗單顯示:γ- 谷氨酰轉肽酶(GGT)超正常值三倍,AST/ALT 比值突破 2。這源于患者每日三兩白酒解乏、周末啤酒助興的習慣,日積月累的酒精早已打亂肝臟代謝,這些超標的數值都是身體在抗議。
舉杯暢飲時,肝臟要承擔 90% 以上的酒精代謝。酒精進入肝臟后,會經歷“乙醇→乙醛→乙酸”的轉化,這個過程對肝細胞來說如同“溺水”。
**健康成年人肝臟每小時只能代謝 7-10 克酒精。**持續超量飲酒會導致乙醛堆積,像“鋼刷”般破壞肝細胞(西醫稱 “氧化應激損傷”),中醫則稱為“濕熱灼傷肝陰”,好比肝細胞在熱油鍋里煎熬。
飲酒的 “傷肝紅線”
醫學早已劃出明確界限:乙醇量(g)= 飲酒量(ml)× 酒精度(% vol)×0.8。
1.慢性傷肝線(警戒線)
男性每日超 40g(約 50° 白酒 100ml);女性每日超 20g(約 50°白酒 50ml);持續 5 年以上,肝損風險驟增。
2.急性傷肝線(高危線)
每日超 80g(約 50°白酒 200ml),持續 2 周就可能引發重癥肝炎。
酒無貴賤,超標就傷肝,白酒、紅酒、啤酒都一樣;混著喝酒更傷肝,肝臟負擔會翻倍;空腹喝酒比餐后喝傷害大得多。
西醫治療:戒酒是唯一“生路”
徹底戒酒是逆轉病情的唯一前提。臨床證明,戒酒能顯著修復肝損傷,提高生存率。而營養支持作為康復的關鍵,具體來說,需采用高蛋白飲食,為肝細胞修復提供 “原料”;同時堅持低脂飲食,以減輕肝臟負擔;此外,還應補充 B 族、C、K 維生素及葉酸,助力肝細胞修復。
中醫護肝:三步調理法
中醫認為,喝酒會損傷肝臟的 “疏泄” 和 “藏血” 功能,導致氣機郁滯、陰血耗傷。曾松林主任結合臨床經驗,推薦這套中西結合的護肝法(核心前提:必須戒酒限酒)。
第一步:辨體質,對癥調理
1.肝膽濕熱證(面紅口苦、脅痛易怒、大便黏滯):用葛花解酲湯或茵陳、梔子等中藥清熱利濕,GGT 超 50U/L 必須嚴格限酒。
2.肝陰虧損證(頭暈眼干、失眠盜汗、肢體麻木):用一貫煎或枸杞子、桑葚等滋養肝血,定期監測肝纖維化指標。
3.肝郁脾虛證(情緒抑郁、腹脹乏力、大便稀):用逍遙散或陳皮、山藥等疏肝健脾。
第二步:食療護肝,融入日常
**1.解酒排毒羹:**鮮葛根 50g + 薏米 30g + 茯苓 15g + 陳皮 5g,慢燉成羹,適合應酬前后喝。
**2.柔肝養血湯:**枸杞子 15g + 桑葚 10g + 豬肝 50g 煮湯,適合肝血不足者。
**禁忌:**喝酒時別吃辛辣、燒烤、油炸食物,會加重肝臟負擔。
第三步:經絡按摩,調暢氣機
**推肝經:**沿大腿內側正中線推按,實證(口苦脅痛)從大腿根推向膝蓋,虛證(乏力眼干)反向推,每次 5-10 分鐘。
**按穴位:**太沖穴(足背 1、2 跖骨間):疏肝降火,按到酸脹感最佳。
**期門穴(乳頭下第 6 肋間)、章門穴(第 11 肋游離端的下方):**調和肝血,疏肝解郁、緩解脅痛腹脹。
專家提醒
脾胃肝病科曾松林主任提醒:呵護肝臟健康是每個人對自己、對家人都該有的擔當。**酒精性肝病已成為第二大肝硬化、肝癌誘因。**肝臟的求救信號不容忽視,需及時就醫。
1. 初期可能毫無癥狀;
2. 進展期會出現右上腹隱痛、疲倦、沒胃口、眼白發黃;
3. 出現蜘蛛痣(皮膚血色蛛網)、肝掌(掌心潮紅)、精神異常時,已是緊急警報。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脾胃肝病科 姜泱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