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起
我國正式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
據預測
7月16日至8月15日
我國降雨呈“南北多、中間少”分布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東北等地多陣雨或雷雨
江蘇安徽需防范強對流
中央氣象臺預計,今天(7月15日),內蒙古中部、吉林東部、遼寧東部、河北東北部、北京東部、天津、山東中東部、江蘇北部、福建南部、廣東東部、廣西中西部、云南南部、西藏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中到大雨,其中,內蒙古中部偏南地區、河北北部、山東中東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暴雨。
明天(7月16日),新疆伊犁河谷、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東部、吉林東部、遼寧東部、江蘇、安徽中部、河南西南部、云南中南部、西藏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中到大雨,其中,江蘇中部、云南南部等地局地有暴雨。
氣象部門提醒,東北、黃淮、江淮等地未來三天有陣雨或雷雨天氣,特別是河南、安徽、江蘇一帶,對流能量充足,可能出現短時強降雨、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公眾請關注臨近預報、預警信息,做好相關防范措施。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
為什么“七下八上” 是防汛關鍵期?
汛期是一個水文學上的概念,它指的是河水在一年中有規律地顯著上漲的時期。這個時期通常是由于流域內降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引起的,導致河水流量增加,水位上漲,并可能引發洪水等自然災害。
氣象上,“七下八上”一般是指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我國華北、東北地區降水最為集中的一段時期,它還有個學名“華北雨季”。按照雨季防汛標準,有時候“七下八上”的“在崗”時間也可以延伸為7月中旬后半段到8月中旬后半段,大約一個月。
“七下八上”期間,我國北方特別是華北及東北地區降水天氣明顯增多,容易出現洪澇及次生災害,如城市內澇、山洪、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同時南海和西太平洋的臺風活動進入活躍期,沿海地區易受臺風、降水和風暴潮影響。
汛期的到來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汛期是水資源相對豐富的時期,對農業灌溉、水力發電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汛期可能導致河流、湖泊等水體的水位上漲,增加洪澇災害的風險,對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正值暑期出行高峰期,
如何科學防汛?遇到危險又該如何自救?
(1)要關注天氣預報,避免暴雨天氣外出旅游,尤其是不要前往山區、河谷等易發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地區。
(2)避免在空曠地帶、大樹下、高塔旁等易遭雷擊的地方停留,及時進入安全的室內避雨避雷。
(3)注意防范大風天氣對旅游活動的影響,如避免在海邊、山頂等風力較大的地方進行戶外活動。
(4)避免在不明水情的水域游泳或進行其他涉水活動,防止溺水事故發生。不要冒險涉水通過洪水淹沒的道路或橋梁,確保自身安全。
(5)注意駕駛安全,避免駛入積水過深的道路,以防車輛熄火或發生其他交通事故。在山區道路行駛時,注意防范山體滑坡、落石等災害,確保行車安全。
(6)山洪和地質災害發生時,逃生為重,發現山洪泥石流襲來時,應馬上向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兩側山坡高處跑。發生山體滑坡時,同樣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在溝谷停留或活動時,一旦遭遇暴雨,要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和停留。同時要留心周圍環境,特別警惕遠處傳來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異常聲響。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溝內住地,應等待一段時間再返回。
(7)飯前便后、接觸過洪水后要洗手。切配的刀、板和盛裝熟食的容器,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凈,并用滾開的水或蒸煮等方式消毒殺菌。洪澇災害過后,要及時清除室內外淤泥、垃圾、積水,防止蚊蠅孽生,保證環境清潔衛生;要及時對食品生產加工的設備、設施、用具和內外環境進行徹底清潔、消毒,避免二次污染。
暴雨來襲“十要十不要”
一起了解
↓↓↓
綜合來源:應急管理部、新華網等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