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發現眼白上長出了一小塊粉紅色的“肉”,像個“偷渡客”一樣慢慢爬向黑眼珠?這可能就是翼狀胬肉,他悄無聲息地生長,卻可能給我們的視力帶來不小的麻煩。

1. 什么是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是結膜組織(覆蓋眼白的透明薄膜)因長期刺激發生增生、變厚,形成纖維血管組織,像“小翅膀”一樣從眼角向黑眼珠(角膜)蔓延。輕度時可能無癥狀,但若侵入瞳孔區會影響視力,甚至引發散光。

2.為什么會長翼狀胬肉?

(1)陽光中的“隱形刀”:紫外線

長期暴曬是頭號誘因!紫外線會破壞結膜細胞,引發慢性炎癥和纖維增生。

高危人群:農民、漁民、建筑工人、戶外運動愛好者等長期暴露在陽光下的人。

小貼士:高原地區、赤道附近居民患病率更高,因為紫外線更強。

(2)風沙、干燥、污染的“攻擊”

長期處于風沙大、空氣干燥或有化學刺激的環境(如工地、化工廠),會加速結膜老化。

例子:海邊生活的人因海風長期吹拂眼睛,患病風險增加。

(3)遺傳和體質因素

家族中有人患翼狀胬肉,后代風險可能升高。

部分人天生結膜較薄或修復能力差,更易受刺激。

(4)年齡與性別影響

40歲以上中老年人更常見,隨著年齡增長,結膜組織逐漸退化。

男性略多于女性,可能與戶外活動更多有關。

(5) 眼部慢性炎癥

長期眼紅、干眼癥、沙眼等未及時治療,可能誘發結膜增生。

3.如何預防翼狀胬肉?

防曬是關鍵:戶外戴太陽鏡(選UV400防護級別)和寬邊帽,減少紫外線直射,

避免正午陽光最強時長時間暴露。

改善用眼環境:風沙天戴防護眼鏡,空氣干燥時使用加濕器。

緩解眼疲勞:避免長時間盯電子屏幕,每小時遠眺或閉眼休息5分鐘,人工淚液可緩解干澀(需醫生指導)。

定期檢查:高危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眼科檢查,早期胬肉可通過藥物控制。

4.如果已經長了怎么辦?

觀察為主:若胬肉小且無癥狀,定期隨訪即可。

手術時機:當胬肉接近瞳孔區或引發反復炎癥、散光時,需手術切除。

術后護理:嚴格防曬、遵醫囑用藥,降低復發率。

翼狀胬肉就像眼睛的“老化信號”,但通過科學防護,我們完全可以減緩它的腳步。如果您或家人有相關癥狀,請及時就診,早發現、早干預,守護明亮雙眸!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泉州市第一醫院護理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