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明明買的是密封包裝的大米,想著這樣的包裝能很好地隔絕外界,保存時間肯定長,可打開后卻發現里面竟然生蟲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難道密封包裝都是 "擺設" 嗎?而且,大米要是出現了這 2 種情況,可千萬別再吃了,關乎身體健康,一定要重視起來!
大米生的是什么蟲?
常吃大米的朋友可能都見過這樣的情景:打開米袋時,總有一些小蟲子在米粒間爬動。這些體長 2-3 毫米的小家伙,身體堅硬,頭部前端長著形似大象鼻子的長喙,因此被形象地稱為 "象鼻蟲" 或 "象甲"。在大米中,最常見的象鼻蟲當屬米象和玉米象。
米象,學名為 Sitophilus oryzae,屬于完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作為貯藏谷物的主要害蟲,它們偏愛 2-3 年的陳糧,玉米、水稻、小麥等谷物都是它們的 "心頭好"。成蟲以谷物顆粒為食,幼蟲則在谷物內部蛀蝕生長,憑借快速的繁殖能力,對糧食存儲造成廣泛危害。
另一種是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玉米、豆類、蕎麥甚至面包、通心粉都可能成為它們的棲息地。幼蟲尤其喜歡禾谷類種子,玉米、小麥、高粱受害最為嚴重。它們 1 年可繁殖數代,既能在糧倉內繁衍,也能飛到田間產卵,耐寒、耐饑能力強,產卵量高,發育速度快,可謂是糧食存儲的一大隱患。
除了這兩種象鼻蟲,大米中還有其他 "不速之客"。比如主要分布在我國新疆地區的谷象(Sitophilus granarius),原產自南亞的谷蠹(Trogoderma granarium),它們會直接在谷物里產卵,幼蟲孵化后便開始破壞谷物。還有比米象稍大一些的赤擬谷盜(Tribolium castaneum),它們更喜歡在谷物和面粉中活動,尤其在面粉里更為常見,所以也被叫做 "面蟲"。
為什么密封的大米會生蟲?
密封大米生蟲并非偶然現象,背后藏著三個讓蟲卵 "有機可乘" 的關鍵原因:
一、稻谷生長期就被 "埋雷"
當水稻還在田里生長時,米象、玉米象等害蟲就會把蟲卵產在谷粒內部。這些比針尖還小的蟲卵,跟著稻谷一起經歷脫殼、加工,最終混入大米中。家里存放大米時,只要溫度升到 20-40℃、濕度達到 65%-95%,短短一周時間,蟲卵就會孵化成幼蟲。它們以米粒為食,在適宜的環境里快速繁殖,蟲子自然越來越多。
二、家里環境成了 "蟲源溫床"
別以為家里看不到蟲子就很干凈,裝糧食的米桶、袋子,甚至廚房的角落,可能早就藏著害蟲或蟲卵。比如之前裝過糧食的容器沒徹底清洗,殘留的蟲卵遇到新大米,一旦條件合適,就會孵化生長。這些潛藏的 "老住戶" 遇到新糧食,就像找到了 "新家",很快就會繁衍起來。
三、加工運輸過程被 "悄悄污染"
大米從田間到餐桌,要經過收割、晾曬、加工、運輸等很多環節。雖然加工時會篩選、殺蟲,但總有一些極小的蟲卵躲在谷殼碎屑里,或者藏在運輸工具的縫隙中。這些漏網的蟲卵跟著大米一起被密封包裝,等我們買回家,只要環境適合,就會孵化出蟲子,讓人防不勝防。
大米生蟲了還能吃嗎?
雖然米蟲的存在會讓大米的營養成分有所流失,加工品質和營養品質也會受到影響,不過大家不用過于擔心,米象這類蟲子不會攻擊人類,也不會傳播疾病或者導致感染,所以對咱們的身體健康沒啥威脅。要是家里的大米生蟲了,只要沒出現霉變,處理一下還是能吃的,沒必要看到幾只蟲子就把整袋米扔掉,這樣太浪費啦。
被米象 "光顧" 過的米粒,表面顏色會變深,米粒也會變薄變輕。不過處理起來也不難,您淘米的時候注意看,這些被破壞的米粒會漂在水面上,把它們淘洗干凈,剩下的米就可以正常做飯啦。
不過這兩種情況的大米,就算沒蟲也得扔!
發霉:暗藏致命毒素
大米久存要留意,若表面發灰、有白霉點,或聞著有酸腐味,別猶豫直接丟!發霉大米可能含黃曲霉毒素(一級致癌物),肉眼難辨且高溫難滅,保命要緊別湊合!
發臭結塊:被 "污染" 的信號
若大米沒發霉卻有油哈味、腐臭味,甚至米粒黏成塊,大概率是害蟲分泌物搞鬼。這種被污染的米已變質,吃了傷身體,發現就扔別心疼!
來源: 內容綜合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