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治療中,ALK融合基因被稱為“黃金靶點”,靶向藥物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但臨床發現,相同ALK陽性患者的療效差異很大。近年來,有研究提出通過基因測序中的“變異等位基因頻率”(VAF)來預測療效,認為VAF越高,靶向藥效果越好。然而,我國研究團隊最新成果顯示,基于雜交捕獲的二代測序(NGS)測定的ALK VAF值,可能無法可靠評估療效,相關論文發表于《Frontiers of Medicine》。
ALK融合基因:肺癌靶向治療的“精準導航”
ALK融合基因在NSCLC中的檢出率約5%,攜帶該突變的患者對ALK抑制劑(如克唑替尼)反應顯著。但患者的治療響應持續時間差異巨大,部分人很快出現耐藥。腫瘤內異質性(ITH)——即腫瘤中存在不同基因突變的細胞亞群——被認為是耐藥主因。理論上,VAF值(反映腫瘤中攜帶突變的細胞比例)越高,說明ALK融合基因在腫瘤中越“普遍”,靶向藥可能更有效。
此前,KRAS、EGFR等基因突變的VAF值已被嘗試用于預測靶向藥療效。但ALK融合是基因重排而非點突變,其VAF值能否準確反映腫瘤內異質性,一直缺乏大規模研究驗證。
4548例患者研究:VAF與療效無顯著關聯
研究團隊對4548例NSCLC患者進行NGS檢測,發現7.2%(326例)為ALK陽性。他們進一步分析了接受一線克唑替尼治療的85例患者,通過腫瘤純度校正VAF值(adjVAF),設置了4個閾值(<50%、40%、30%、20%)來劃分ALK融合基因的“克隆性”(即突變細胞占比)。
結果顯示,無論采用哪個閾值,adjVAF高低與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均無統計學關聯。例如,adjVAF≥50%的患者中位PFS為13個月,而<50%的患者為10個月,兩組差異不顯著(P=0.103)。進一步分析發現,adjVAF與PFS的相關性極弱(相關系數r=-0.094),說明VAF值無法有效預測克唑替尼的療效。
VAF值“不靠譜”的三大原因
為何VAF在ALK融合基因中失靈?研究揭示了關鍵問題:
1. 檢測技術局限性:同一患者樣本在不同NGS平臺(檢測Panel不同)中,VAF值差異顯著(P=0.020)。雜交捕獲法依賴探針與基因序列結合,而ALK融合基因的斷裂點復雜,易出現“脫靶捕獲”,導致VAF值失真。
2. 與其他檢測方法不匹配:對比熒光原位雜交(FISH)和免疫組化(IHC)結果發現,VAF值與FISH的“斷裂比例”、IHC的“陽性細胞比例”均無相關性(r=0.228、0.190,P均>0.05)。例如,IHC顯示100%腫瘤細胞ALK陽性的樣本,NGS測出的VAF值可能僅為20%。
3. ALK融合異質性本身罕見:IHC檢測發現,僅2.3%的ALK陽性病例存在“異質性染色”(即部分腫瘤細胞陽性、部分陰性)。這說明ALK融合通常是“克隆性事件”(存在于絕大多數腫瘤細胞中),理論上VAF值應接近50%(假設單等位基因融合),但實際檢測中VAF中位數僅19.6%,進一步證明技術誤差主導了VAF結果。
臨床啟示:多方法聯合檢測更可靠
研究同時發現,在ALK-IHC異質性染色的病例中,部分患者同時存在EGFR突變、ROS1融合等其他驅動基因。這類“共突變”可能是導致靶向藥耐藥的隱形原因。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對于ALK檢測結果不一致(如NGS陽性而IHC陰性)或IHC顯示異質性的病例,需結合多種檢測方法(如RNA測序)驗證,并排查其他驅動基因。
目前,ALK靶向治療的療效預測仍依賴臨床特征和基因融合類型(如EML4-ALK變體)。該研究提示,單純依靠VAF值指導治療決策可能存在風險,未來需探索更穩定的生物學標志物。
來源: 醫學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