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控,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態安全乃至人民健康。作為國門衛士,海關肩負著阻斷入侵通道、守護美麗家園的重任。提升公眾對生物安全的認識,是海關工作的重要一環。那么,海關科普的必要性體現在哪里?
海關科普:為何意義非凡
01****海關科普:為何至關重要?
**保障國門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疫情時期嚴防病毒輸入,還是日常攔截可能攜帶害蟲的水果、種子等物品,海關都處于守護國門生物安全的第一線。科普能提升全民防范意識,構筑更廣泛的安全防線。
**提升公眾對海關的認知:**很多人對海關的具體工作內容并不熟悉。通過科普,讓大家了解海關為何要關注一只小蟲子、一株雜草,理解這些“小東西”背后潛藏的對生態、農業和健康的巨大威脅,才能更好地配合海關工作。
**提升公民守法意識:**明確告知公眾出入境時哪些物品禁止攜帶(如新鮮水果、動植物產品、種子等),以及為何禁止,有助于大家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從源頭減少入侵風險。
**完善國家公共衛生體系:**海關在疫情防控、外來有害生物監測等方面的科普,是公共衛生體系科普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
**塑造國際形象與促進合作:**展示中國在國門生物安全領域的努力與成果,有助于開展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生物安全挑戰。
02****國內科普形式:傳統與創新并舉
在科普形式上,國內一直在不斷探索。國內海關的科普實踐則豐富多元,涉及圖書出版、傳統宣發、文創開發、場館展示、新媒體和自媒體、數字孿生等方面。
圖書出版基于海關科研、科普成果,出版社還致力于打造“高垂直”的科普內容。在特定領域(如國門生物安全、特定類群入侵生物)深耕細作,力求科普內容的權威性、系統性和專業性。我們為海關策劃出版了十數個高垂直內容項目:上至學術性專著(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下至大眾科普讀物(入選教育部推薦“全國中小學生圖書館(室)推薦書目”),力求將嚴謹的科學知識,以更易被公眾接受的形式傳播出去。
中國海關二十年如一日調研進境天牛的成果
凝聚為2024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傳統宣發政策宣傳折頁、海報、手冊等依然是基礎手段。關鍵在于設計師如何將復雜的專業知識轉化為一目了然的視覺語言,精準傳遞核心信息。宣發材料可以直接走進學校、社區,工作人員可以通過講座、展覽、互動游戲等形式,直接面向不同年齡層的公眾進行科普。
文創開發中國海關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為宣傳衛生檢疫知識,開發了“國門安全小課堂:健康中國安靜書“,并聯合中國兒童中心舉辦了宣發活動,讓小朋友在玩中了解入境檢疫、洗手消毒等知識。此外,同一個科普內容可以通過多種載體呈現,一只昆蟲可以用實體標本,這樣最直觀;用繪本、漫畫形式展現則更為生動形象;如果采用立體紙模表現就可讓公眾參與動手體驗。
采用不同載體展示入侵生物——馬鈴薯甲蟲
場館展示全國多地海關都建有對外開放的標本室、國門生物安全展示館(如杭州、蘇州、深圳、寧波等),利用實物標本、展板、互動裝置進行系統展示。
蘇州海關國門生物安全館
新媒體與自媒體官方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短視頻等平臺是重要的科普陣地,能更靈活、快速地傳播信息。
數字孿生近年來,“數字孿生”技術成為了最具創新性的方式。一個海關查驗流程、一件待查物件、一只有害生物,都可以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創建一個平行的數字鏡像。數字產品可以實現實時查看、無接觸研究、全球共享;超負荷傳統載體的信息量;想象一下,戴上VR眼鏡,你就能“進入”海關查驗現場,了解工作流程;或者“拿起”一個數字紅火蟻,360°觀察它,了解其危害。這大大提升了科研、教學、科普和宣傳的直觀性和深度。盡管目前該項技術成本較高,很可能是未來發展方向。
昆蟲數字孿生技術被應用于大學、小學等教學場景
03****實踐過程中獲得的啟示以海關科普路徑為例,熟知該領域知識可以讓科普踐行者深刻理解國門生物安全的核心訴求和專業知識;運用多種媒介(紙、數字等)或形式(標本、漫畫、圖書、文創等)將專業知識有效“翻譯”給受眾式科普的核心挑戰。科普形式可以千變萬化,用新方式彌合專業知識與公眾理解之間的鴻溝,或為科普工作者需要具備的能力。
(本文作者:李羕然,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學術出版中心策劃編輯,中國進出境生物安全研究會理事)
本文根據浙江省科普聯合會周四夜學內容整理
來源: 科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