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老年生活,守望銀齡人生。為深入實施“銀齡科普”行動,構建“線下為主、線上補充、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銀齡科普宣傳體系,提升老年人科學素養和數字技能,更好地幫助老年人適應信息社會的變化,泉州市科協聯合泉州開放大學、泉州廣播電視臺推出《老年生活館》欄目。
本期銀齡科普看點:
小傷口暗藏大風險 破傷風莫忽視 傷口被銹鐵扎了要打破傷風針,這個知識大家都不陌生,但很多人卻并未真正重視。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扎傷刺傷在所難免,這些“小傷”看似不嚴重,卻可能因破傷風帶來致命傷害。
前不久,市民顏大爺因左小腿外傷后致皮膚傷口化膿,到醫院就診。幾天后,顏大爺突然出現全身肌肉僵硬、頸項強直,苦笑面容、刺激抽搐等癥狀。經過醫生詳細診查,明確顏大爺重癥破傷風感染。
經過醫護人員1個多月的救治和精心護理,顏大爺的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破傷風的癥狀緩解,現已轉入普通病房。破傷風感染潛伏期多數為3~21天,極少病例可長至半年以上,如果不進行醫療干預,病死率接近100%。
破傷風是厭氧桿菌,在無氧條件下或傷口較深并伴有氧菌感染的情況下容易生長。特別提醒大家,損傷重、小而深的傷口更容易發生破傷風感染。
破傷風是與外傷相關的一種特異性感染,尤其是開放性外傷者,感染破傷風的風險更高,因此,外傷后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是預防破傷風的主要手段。
夜里腿抽筋怎么辦 很多老年人把夜間睡眠時突然發作的腿抽筋,當作骨質疏松的癥狀。那么,這種看法有道理嗎?
腿抽筋在醫學上稱為腓腸肌痙攣,是指神經肌肉異常興奮引起的小腿肌肉不自主、無征兆的過度收縮。發作時,患者肌肉呈壓榨樣收縮,疼痛難忍,持續數秒至數十秒后逐漸緩解,可殘留局部痛感。
老年人易發生腿抽筋的主要原因是下肢動脈硬化,下肢血液供應減少,加上夜間睡眠時下肢受涼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腿部缺血、缺氧,從而誘發小腿肌肉不自主地突然收縮。
老年人夜間易發生腿抽筋還與其夜間血鈣水平較低有關。在肌肉收縮過程中,鈣離子發揮著重要作用。老年人鈣吸收能力下降,夜間血鈣水平較低,肌肉容易興奮,進而出現痙攣。
那么,應該如何科學預防腿抽筋呢?——
第一,睡覺時做好下肢保暖。在寒冷的季節,被褥應寬大一些,冬季可以墊上較厚的棉花墊。睡覺前,可用熱水泡腳并適當按摩,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少夜間腿抽筋的發生。
第二,多攝入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缺鈣的老年人可在醫生指導下規律服用鈣片。不少老年朋友習慣在早上服用鈣片,實際上,晚餐時服用鈣片或許更合適,這樣有助改善老年人夜間入睡后的低鈣血癥。
第三,積極戒煙。香煙中的尼古丁不但會誘發血管硬化、血管收縮,而且會影響機體對鈣的吸收。
第四,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在日常生活中,應適度運動,如散步、慢跑和打太極拳等,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第五,低鹽低脂飲食,多吃新鮮的蔬菜瓜果。科學管理自身疾病,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規律服藥,積極防治高血壓、2型糖尿病等疾病。
如果出現腿抽筋,如何應對?——
老年人如果出現腿抽筋,可立即坐起,把腿伸直,然后用雙手用力把腳尖往后扳,堅持數秒,常可見效。另外,老年人也可立即離床下地走動,或用拇指和食指分別按壓腳后跟,并用力上下揉搓痙攣的肌肉,這些方法均有助于緩解腿抽筋。
一般來說,夜間偶爾發生腿抽筋,對健康危害不大。但是,如果經過上述處理,腿抽筋仍然反復發作,就應及時到醫院接受檢查,以排除低鈣血癥、腦卒中、癲癇等疾病。
來源: 福建省泉州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