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來臨,暴雨、洪水等災害可能會給飲食安全帶來隱患。水源污染、食物變質等問題暗藏健康風險,掌握正確的飲食防護知識,才能在特殊時期守護好家人的健康。

一、飲用水“干凈”是第一準則

不喝生水,洪水可能攜帶病菌、寄生蟲卵、化學污染物等,直接飲用未經處理的自來水、井水、河水等,極易引發腹瀉、傷寒等疾病。若只能用自來水或井水,需先觀察水質是否渾濁、有異味。即使看似清澈,也必須煮沸10分鐘以上再飲用,殺滅水中的病原體。

二、食材“新鮮”和“來源”要雙把關

拒絕“洪水接觸過的食物”:被洪水浸泡過的蔬菜、水果、肉類、谷物等,即使沖洗也難以去除深層污染,堅決丟棄。

生熟分開存:汛期氣溫高、濕度大,食物易變質。冰箱內生食和熟食要分區域存放,避免交叉污染;肉類、海鮮等冷凍食材解凍后需徹底加熱,不可反復解凍。

慎買散裝食品:路邊攤、無遮蓋的散裝零食可能被雨水污染,購買時選擇包裝完整、在保質期內的食品,檢查包裝是否有破損、漲袋等情況。

三、烹飪“徹底加熱”是關鍵

食物燒熟煮透:無論是肉類、蛋類還是豆類,都要加熱到中心溫度70℃以上,避免因加熱不徹底導致病菌殘留。

廚具清潔消毒:洪水過后,餐具、砧板、刀具等需用沸水燙洗或用含氯消毒劑浸泡消毒,晾干后再使用。

剩菜別“將就”:汛期剩菜存放時間不宜超過2小時,食用前必須徹底加熱,若有異味或變質跡象,果斷扔掉。

四、這些癥狀要警惕

果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發熱等癥狀,可能是食物中毒或腸道傳染病,需及時就醫,并注意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同時,要記錄飲食情況,便于醫生診斷。

汛期飲食安全無小事,牢記“不喝生水、不吃污染食物、徹底加熱、勤洗手”,才能有效降低健康風險,平安度過特殊時期。

來源: 健康科普大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