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是旅行高峰期,卻也暗藏腸胃健康風險。高溫促使細菌加速繁殖,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生冷飲食刺激胃腸黏膜,加上旅途疲勞降低免疫力,旅行者腹瀉成為頭號威脅。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前往中高風險地區的旅行者腹瀉發生率高達30%-70%。更需警惕的是,腹瀉引發的脫水可能導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尤其對兒童和老人風險倍增。科學準備腸胃藥,不僅能快速緩解不適,更是保障旅途安全的關鍵防線。
1. 口服補液鹽III (ORS):脫水的“黃金救星”
腹瀉最大的風險是脫水及電解質,鈉、鉀等,丟失。口服補液鹽III如博葉,是WHO推薦的治療急性腹瀉脫水的首選方案。其核心優勢在于:
科學配比:含精確比例的葡萄糖、鈉、鉀、氯化物和檸檬酸鹽。葡萄糖能協同鈉促進腸道水分吸收,鈉-葡萄糖共轉運機制,遠優于單純喝水或運動飲料。
快速有效:及時補充丟失的水分和電解質,糾正脫水狀態,防止病情惡化。研究證實,ORS能顯著降低腹瀉相關死亡率。
使用關鍵:按說明書要求,通常一包沖調250ml溫水,少量多次服用。只要腹瀉存在,就應持續補充,直至尿量恢復正常。兒童、老人尤需重視。
2. 蒙脫石散:病菌毒素的“強力吸附劑”
蒙脫石散如思密達是一種天然礦物微粒制劑,作用機制獨特:
物理吸附:如同“磁鐵”,在腸道內吸附病毒、細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氣體,減少其對腸黏膜的刺激和損傷。
保護屏障:覆蓋在受損的腸黏膜上,形成保護層,減輕炎癥反應,緩解腹痛和腹瀉。
安全溫和:不被人體吸收,僅作用于腸道,不良反應極少,是兒童、孕婦遵醫囑較安全的選擇。注意與其他藥物間隔1-2小時服用,避免影響吸收。
3. 益生菌:腸道微生態的“調節幫手”
腹瀉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特定益生菌株有助于恢復微生態:
針對性選擇:布拉酵母菌,如億活是被多項研究,如Cochrane系統評價證實對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旅行者腹瀉和預防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效的菌株。
輔助作用:某些乳桿菌、雙歧桿菌株可能對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有輔助作用,但治療急性腹瀉證據不如布拉酵母菌充分。
注意區分:酸奶、飲料中益生菌含量和活性通常不足,達不到治療目的。選擇藥品級或高濃度特定菌株補充劑更可靠。
4. 抗生素處方藥!:細菌感染的“精準武器核心原則:必須遵醫囑!
適用情況:僅針對中重度細菌性腹瀉如頻繁水樣便、血便、高熱、嚴重腹痛,或免疫低下人群。病毒性腹瀉、輕癥細菌性腹瀉通常無需抗生素。
常用選擇:醫生可能根據目的地常見病菌如東南亞地區常考慮氟喹諾酮類如左氧氟沙星,或阿奇霉素開具處方。
風險警示:濫用抗生素會擾亂菌群、誘發耐藥性、掩蓋病情,甚至引發難治的偽膜性腸炎。切勿自行購買或隨意服用!
結束語:備藥有道,旅途無憂
一份科學的夏季旅行腸胃藥箱應包含:口服補液鹽III對抗脫水基石、蒙脫石散吸附病原緩解癥狀、特定益生菌如布拉酵母菌,輔助恢復菌群。抗生素是處方藥,務必在醫生明確診斷細菌感染后憑處方使用。
關鍵建議:
預防優先:勤洗手尤其飯前便后、飲用瓶裝水/煮沸水、避免生食/街頭可疑冷飲、食物徹底加熱。
及時補液:腹瀉開始即服用ORS,防止脫水。
識別重癥:若出現持續高熱、血便、嚴重腹痛、脫水無尿、意識模糊,立即就醫!
咨詢醫生:出行前,尤其前往高風險地區或帶老人小孩時,咨詢醫生制定個性化備藥方案。
數據支撐來源:
1. WHO. 《腹瀉治療:醫生和高年資衛生工作者手冊》.
2. CDC. 《旅行者健康:旅行者腹瀉》.
3. UpToDate臨床顧問. 《成人急性腹瀉的診治》、《兒童急性腹瀉的診治》.
4.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0; 益生菌治療急性感染性腹瀉相關評價.
5. International Probiotics Association (IPA). 益生菌科學與應用指南.
來源: 科普醫衛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