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氣溫飆升,不少人換上輕薄夏裝后發現身材問題藏不住了。
如何從中醫角度科學管理體重?我們采訪了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副院長肖長江教授。
一、首先需要確定自身是否肥胖
一個人是否肥胖,可通過BMI(體重指數)來衡量,而BMI=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如果BMI在24到28之間,就屬于超重;如果BMI超過28,就達到肥胖的標準。
肥胖是高血壓、冠心病、心衰、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誘因。中醫認為,夏季人體代謝加快,濕熱氣候易傷脾胃,影響運化功能,反而導致水濕停滯。加上高溫下活動減少、冷飲攝入增多,更會加重代謝負擔。
二、中醫視角下的“夏季肥胖”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暑濕困脾,運化無力。中醫認為“長夏屬脾”,夏季濕熱之邪最易困擾脾胃。脾主運化水濕與營養,一旦被濕邪所困,則水谷精微難以正常輸布,反而凝聚成痰濕堆積體內,成為體重增加的病理基礎。
二是陽氣外浮,內里空虛。夏季人體陽氣浮于體表,內臟功能相對減弱。此時若過食生冷,更傷脾陽,加劇水濕內停,形成**“虛胖”**體質。
三、健康人群如何減重?
健康人群飲食應遵循**“清補”原則**,多食冬瓜、薏苡仁等健脾利濕食材,適量吃苦味食物清心火。限制精制米面、高糖冷飲、油膩燒烤。
另外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溫和運動,微汗即可。起居方面要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氣;午間小憩養心;空調溫度不宜過低,防止腠理閉塞,濕邪內郁。
四、超重人群如何減重?
這類人員要既病防變,可適量飲用荷葉山楂茶(荷葉5g,山楂片10g 泡水)、陳皮茯苓茶(陳皮3g,茯苓10g 泡水)輔助健脾化濕消脂。
對于確診心血管疾病伴肥胖人群,這類患者要瘥后防復,二陳湯、參苓白術散等加減可輔助改善痰濕體質、減輕癥狀、協同西藥控制病情。
中醫減重要注意的是體質為本,根據濕熱、氣虛、陽虛等不同體質制定個性化方案。應循序漸進,每周減重0.5—1公斤為宜,避免極端節食。心血管疾病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體重管理
《黃帝內經》有云“上工治未病”,對于肥胖問題一定要早重視、早干預。夏季體重管理不僅要關注外在體型,更要注重內在臟腑功能的調理。
來源: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