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部分地區氣溫已突破38℃,夜間最低氣溫仍徘徊在30℃左右。這種“晝蒸夜煮”的持續高溫模式,不僅讓人體感到不適,更可能對身體健康帶來威脅,增加中暑和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急性發作風險。

《環境與健康》期刊研究揭示:最高氣溫每升高1℃,急診心腦血管患者數量激增17.3%。而《柳葉刀》的另一項研究更警示:氣溫每上升1℃,心梗風險就增加2.1%。

為何夏季成為高危期?

1.血液粘稠度升高

夏季大量出汗導致體液流失,血液濃縮成黏稠狀態。浙江大學醫學院數據表明:43%的夏季心梗患者有頻繁進出空調房的經歷。這種血液黏稠度的急劇升高,使血栓形成風險倍增。

2.血管的“過山車效應”

為應對高溫,體表血管擴張散熱,皮膚血流量激增至平時的3-5倍。重要器官卻面臨供血銳減。一旦進入低溫空調環境,血管又急劇收縮,斑塊破裂風險增加3倍。

3.心臟超負荷運轉

高溫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飆升。夏季因情緒激動誘發心絞痛的患者達28%。

誰在高溫下最脆弱?

1.65歲以上老人

老年人汗腺功能退化,體溫調節能力下降,合并慢性病時,熱相關死亡率比常人高22%。

2.慢性病患者

持續高溫可導致慢性病患者血壓劇烈波動,血糖失控。

3.嬰幼兒

嬰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升溫快,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完全發育,出汗少,散熱困難。

4.戶外工作者

長時間暴露+高強度體力消耗,大大增加熱射病風險。

科學護心方法

1.智慧補水策略

少量多次是關鍵,每日飲水1500-2000ml,分8-10次補充。優先選擇淡鹽水或香蕉汁等含鉀飲品。切忌一次性猛灌冰水,可能引發血管痙攣。

2.空調使用法則

設定溫度≥26℃,室內外溫差控制在7℃以內。從高溫環境進入空調房前,在門口站立1-2分鐘,給血管適應的時間。

3.運動時機選擇

避開“魔鬼時段”(上午6-10時),選擇清晨6-8點或傍晚18點后。推薦八段錦、游泳(水溫≥25℃)等溫和運動,避免籃球、快跑等劇烈活動。

4.飲食調養秘訣

遵循“四低一高”原則——低熱量、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維生素。涼拌木耳、綠豆湯、番茄豆腐湯既控血脂又補鉀。

5.用藥警戒線

高血壓患者需每日早晚監測血壓。夏季血壓常呈現“虛假正?!?,擅自停藥可能導致血管損傷風險激增。

識別心臟的求救信號

1.區別于中暑的心梗征兆

突發的胸骨后壓榨性疼痛,持續5-15分鐘不緩解,伴冷汗、惡心甚至瀕死感。而中暑胸悶往往程度較輕。

2.腦卒中的“5S”識別法

力量(Strength):單側肢體無力。

感覺(Sense):面部或肢體麻木。

吞咽(Swallow):飲水嗆咳。

說話(Speak):言語含糊。

視覺(Seeing):視物模糊。

急救三步曲

1.立即停止活動:原地休息,減少心臟負擔。

2.溫和降溫:用濕毛巾擦拭頸部、腋窩。

3.撥打120:明確告知“疑似心梗”,描述癥狀。

來源:湖南師范大學附屬湘東醫院 宣傳法制科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湘東醫院 宣傳法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