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區的草叢里有蛇!” “周末去香山,步道上竟然盤著一條蛇!”……最近,社交媒體上關于在北京“偶遇”蛇的帖子屢見不鮮,甚至有蛇闖入居民家中尋找陰涼的新聞也時有報道,這些古老而神秘“鄰居”的出現,在給市民帶來一絲新奇的同時,也引發了些許擔憂。
北京為何會頻現蛇蹤?我們身邊究竟生活著哪些“蛇鄰居”,它們是敵是友?當“不速之客”悄然來訪,我們又該如何科學應對,確保人與蛇的“雙向安全”?
**“蛇”出沒,請注意!**生態向好與城市擴張的交集
“感覺蛇比以前多了”并非個例。這并非蛇類“入侵”城市,而是北京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城市邊界不斷延伸后,人與自然必然發生的“交集”。
首先,北京的“綠色家底”越來越厚實,為蛇類提供了理想的“員工宿舍”和“自助食堂”。根據《北京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2024年北京市新增造林綠化676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4.95%,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9.8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6.96平方米。大片的林地、灌叢、濕地(如溫榆河公園、野鴨湖濕地)如同“生態孤島”被連接起來,形成了供野生動物遷徙的“生態廊道”,這為蛇類提供了絕佳的藏身之所。
入夏以來,北京蛇類出沒頻繁(圖源:北京日報 )
生態環境的改善,直接帶來了昆蟲、蛙類、鼠類等小型動物種群的繁榮,而它們正是蛇類賴以生存的食譜。食物充足,棲息地安全,蛇類種群的恢復和繁衍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近日,順義區張鎮張各莊村,兩條大蛇盤踞雞籠旁(圖源:順義消防)
其次,氣候變化和城市熱島效應,為蛇類活動提供了更長的“檔期”。蛇是變溫動物,體溫隨環境變化,溫暖濕潤的氣候是它們活動的“興奮劑”。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以及北京城區顯著的“熱島效應”,使得蛇類每年開始活動的時間提前,停止活動的時間延后,整體活動周期拉長。尤其是在春夏之交的雨后,悶熱潮濕,蛇會從洞穴中爬出,到路面、墻角等相對干爽的區域“透氣”,這便大大增加了它們被目擊的概率。
人類活動邊界的擴張,也使我們“敲開”了蛇的家門。 隨著城市的發展,許多新建的居民小區、辦公區、科研院所等,都選址在曾經的淺山或郊野地帶,這相當于直接在蛇類的“客廳”和“臥室”旁安了家。同時,徒步、露營、越野跑等戶外活動的興起,也讓更多市民深入到過去人跡罕至的區域,從而增加了與蛇相遇的機會。
“蛇鄰居”大揭秘****誰在北京“潛伏”?
知己知彼,方能從容應對。雖然大多數人并沒在野外遇見過蛇, 似乎讓人誤以為北京的蛇類資源并不豐富,但實際上,北京的蛇類多樣性在北方地區是很高的,有很多主要分布在南方的蛇,最北的分布線都是北京。
**北京地區目前發現有17種蛇,其中13種是不會致人嚴重傷害,**可以稱之為無毒蛇的蛇類(白條錦蛇、赤峰錦蛇、王錦蛇、團花錦蛇、黑眉錦蛇、玉斑麗蛇、紅紋滯卵蛇、赤鏈蛇、黑背白環蛇、劉氏白環蛇、黑頭劍蛇、黃脊游蛇、烏梢蛇),有3種是管牙蛇的毒蛇(短尾蝮、華北蝮、西伯利亞蝮),1種具有發達的后牙腺可以引發強烈出血的毒蛇(虎斑頸槽蛇)。
1
烏梢蛇
Ptyas dhumnades
(CANTOR, 1842)
無毒蛇
烏梢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鼠蛇屬Ptyas
【分布】烏梢蛇分布于山區的近水溪流及低山地區。
【物種形態描述】烏梢蛇是一種中大型游蛇,成體體長超過1.5米,幼體體色褐黃色,自頸后至尾尖有數條貫穿的黑色直紋。成體體色黑褐色或灰褐綠色。體細長且眼大,體背正中有隆起的脊。
2
黑背白環蛇
(別稱:黑背鏈蛇)
Lycodon ruhstrati
(FISCHER, 1886)
無毒蛇
黑背白環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鏈蛇屬Lycodon
【分布】黑背白環蛇少見于中海拔山區。
【物種形態描述】黑背白環蛇是一種小型的游蛇,體長一般不超過50厘米。頭頸部區分明顯,體圓形且纖細。成體體色黑白相間,幼體為乳黃及黑相間。
3
赤鏈蛇
Lycodon rufozonatus
(CANTOR, 1842)
無毒蛇
赤鏈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鏈蛇屬Lycodon
【分布】赤鏈蛇分布于中低海拔山區。
【物種形態描述】赤鏈蛇是一種中體型的游蛇,但在密云的山區可能會表現出體長不足1米的小體型個體。身體勻稱且壯實的游蛇,頭扁且頭頸明顯。體背花紋為明亮的紅黑相間色。
4
劉氏鏈蛇
(別稱:劉氏白環蛇)
Lycodon liuchengchaoi
(ZHANG 2011)
無毒蛇
劉氏鏈蛇
屬:鏈蛇屬Lycodon
【分布】劉氏鏈蛇分布于中低海拔山區。
【物種形態描述】劉氏鏈蛇是一種小型的游蛇,其體長往往不超過50厘米。頭頸部區分明顯,體圓形且纖細。成體體色紅黑相間,幼體體色為橘黃及黑相間。
5
黃脊游蛇
Orientocoluber spinalis
(PETERS, 1866)
無毒蛇
黃脊游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東方游蛇屬Orientocoluber
【分布】黃脊游蛇分布中低海拔的多石山地。
【物種形態描述】黃脊游蛇是一種小體型的游蛇。體形細長,體長不超過1米。眼大且頭頸區分明顯,瞳孔為圓形,體背為棕褐色或灰褐色,體背正中有一條自頂鱗延伸至尾尖的明黃白色飾紋。
6
團花錦蛇
Elaphe davidi
(SAUVAGE, 1884)
無毒蛇
團花錦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錦蛇屬Elaphe
北京唯一的國家二級保護蛇類。
【分布】團花錦蛇分布于中低海拔的多石山地。
【物種形態描述】團花錦蛇是一種中等體型的游蛇類,體長約1米。體粗壯且有力,頭頸區分明顯,瞳孔為圓形,鱗片起棱。體色為淺灰色,體背正中有一列深灰色或深灰褐色的圓斑,體側兩側在接近腹鱗的背鱗上有一列稍小的,與體背圓斑顏色相同的深灰色圓斑。
7
赤峰錦蛇
Elaphe anomala
(BOULENGER, 1916)
無毒蛇
赤峰錦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錦蛇屬Elaphe
【分布】赤峰錦蛇分布于中低海拔的淺山地區。
【物種形態描述】赤峰錦蛇是一種中大體型的蛇類,成年個體體長通常超過1米,體粗壯,身體前半段體背灰褐、灰黑或棕黑色,身體后半段呈黑黃相間的“虎紋”狀斑紋。赤峰錦蛇是一種幼體與成體不同花紋的蛇類,初生幼體棕灰或灰褐色,略均勻分布著深色花紋(如圖),之后逐漸至三歲齡時轉變為成體花紋。
8
白條錦蛇
Elaphe dione
(Pallas, 1773)
無毒蛇
白條錦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錦蛇屬Elaphe
【分布】白條錦蛇廣泛分布于各種生境。
【物種形態描述】白條錦蛇是一種中體型的無毒蛇類,大多數日常可見的個體體長50-80厘米,較少有個體體長超過1米。瞳孔圓形,頭頸部區分明顯。白條錦蛇體背黃褐色、棕褐色或灰褐色,自頭背至尾部有對稱的深褐色小碎斑。
9
玉斑麗蛇
(別稱:玉斑錦蛇)
Euprepiophis
mandarinus
(CANTOR, 1842)
無毒蛇
玉斑麗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玉斑蛇屬Euprepiophis
【分布】玉斑蛇分布于植被較好的中低山林緣區域。
【物種形態描述】玉斑蛇是一種中小型的無毒蛇類,成體體長70-80厘米。玉斑蛇體背灰或棕灰色,具有黃色橫紋的黑色菱形斑紋。玉斑蛇體色艷麗,較難與其他同區域分布蛇類混淆。
10
王錦蛇
Elaphe carinata
(GüNTHER, 1864)
無毒蛇
王錦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錦蛇屬Elaphe
【分布】王錦蛇分布于植被較好的中低山林緣區域。
【物種形態描述】王錦蛇是一種中大體型的蛇類,王錦蛇體黃色間灰黑或棕黑色間白色斑點,成體體型超過1.5米且體型壯碩。瞳孔圓形,頭頸區分明顯,鱗片起強棱。
11
黑頭劍蛇
Sibynophis chinensis
(GüNTHER, 1889)
無毒蛇
黑頭劍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劍蛇屬Sibynophis
【分布】黑頭劍蛇分布于植被較好的中低山林緣區域。
【物種形態描述】黑頭劍蛇是一種小型游蛇,體長不超過60厘米。體細長,頭頸部區分不分明,瞳孔圓形,鱗片光滑。體色以棕褐色為主,頭頸部黑灰色,上唇鱗白色或灰白色。
12
黑眉錦蛇
(別稱:黑眉曙蛇)
Orthriophis taeniurus
(COPE, 1861)
無毒蛇
黑眉錦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曙蛇屬Orthriophis
【分布】黑眉錦蛇分布于區內植被較好的山區與淺山區。
【物種形態描述】黑眉錦蛇是一種中大體型的蛇類,成年個體體長通常超過1米,體背黃、橄欖黃或黃綠色,雜有略對稱的間白色雜點的黑色斑紋,身體后半段黑色斑紋漸消失,花紋體色轉變為體側黑色雜白色點,體背正中黃綠色。頭頸部分明,身體粗壯,鱗片光滑,瞳孔圓形。
13
紅紋滯卵蛇
(別稱:紅點錦蛇)
Oocatochus rufodorsatus
無毒蛇
紅紋滯卵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滯卵蛇屬Oocatochus
【分布】紅紋滯卵蛇分布于中低海拔淺山近水地區。
【物種形態描述】紅紋滯卵蛇是一種小型無毒蛇,其成體體長不超過70厘米,多數體長在50厘米。紅紋滯卵蛇體色棕黃色,體背面有一條或分叉為兩條的淺且細的由枕部至尾尖的紅色紋。
14
虎斑頸槽蛇
(別稱:虎斑游蛇)
Rhabdophis tigrinus
(BOIE, 1826)
可致人蛇傷的游蛇
虎斑頸槽蛇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游蛇科Colubridae
屬:頸槽蛇屬Rhabdophis
【分布】虎斑頸槽蛇分布于平原及淺山區的近水區域。
【物種形態描述】虎斑頸槽蛇是一種具有后溝牙及后牙腺的中型蛇類,多數體長50-70厘米?;哳i槽蛇身體前半段紅黑相間,后半段花紋逐漸變綠底色間黑色雜點。其鮮艷的體色在區域內較難與其他蛇類相混淆。體細長,較容易區分頭頸部,瞳孔圓形,鱗片起棱,行動敏捷。
16
短尾蝮
Gloydius brevicaudus
有毒的管牙蛇
短尾蝮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蝰科Viperidae
屬:亞洲蝮屬Gloydius
【分布】短尾蝮分布于中低海拔淺山及多石山地。
【物種形態描述】短尾蝮是一種小型蝮亞科毒蛇,其成體體長不超過70厘米,多數體長在30-50厘米。短尾蝮體色灰褐色或棕灰色,身體自頭后至尾尖對稱分布深色圓斑,眼后有細白眉紋且尾尖為淺綠或淺橘黃色。體短小且粗壯,頭頸部區分明顯,瞳孔紡錘形,鱗片起棱。本種可能與區域內其他蛇類如團花錦蛇相混淆,因具有毒性需慎重仔細辨認。
16
西伯利亞蝮
Gloydius halys
有毒的管牙蛇
西伯利亞蝮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蝰科Viperidae
屬:亞洲蝮屬Gloydius
【分布】西伯利亞蝮分布于中高海拔山區。
【物種形態描述】西伯利亞蝮是一種中小型蝮亞科毒蛇,其成體體長不超過70厘米,多數體長在50厘米。西伯利亞蝮體色灰褐色,身體背部自頸部至尾尖有白色的對稱或半對稱橫紋,眼后有細白眉紋,白眉紋下為較粗的黑紋。體短小且粗壯,頭頸部區分明顯,瞳孔紡錘形,鱗片起棱。本種可能與其他蛇類如團花錦蛇相混淆,因具有毒性需慎重仔細辨認。
17
華北蝮
Gloydius stejnegeri
有毒的管牙蛇
華北蝮
【分類】
綱:爬行綱Reptilia
目:有鱗目Squamata
科:蝰科Viperidae
屬:亞洲蝮屬Gloydius
【分布】分布、物種形態與西伯利亞腹基本一致,靠外觀很難分辨,但北京西部山區太行山脈見到的基本為華北腹,東部山區的燕山山脈為西伯利亞腹。
【物種形態描述】華北蝮體型較大,成體全長約60-80厘米。體色多棕褐色,體兩側各有一列大塊圓形斑。斑塊寬約占3-4枚背鱗,邊緣色深而中央色淺,接近體底色,斑塊前后邊緣鑲嵌以黑色細紋,兩列斑交錯排布(也有部分斑塊在體中后段左右對稱排布),多在體中線處相遇;從側面觀察,呈現規則的方塊狀斑(河北和北京分布者)或圓形斑(陜西和山西分布者);每列斑塊前后間隔約1-1.5枚背鱗寬。
**“狹路相逢”怎么辦?**從預防到急救的全方位指南
與蛇相遇,最重要的是科學應對。恐慌是最大的敵人。
首先,我們要了解毒蛇的習性及活動規律,在它們活動的時段及地區,應特別提高警惕。
其次,參加野外活動時應戴帽子,穿著寬松的長袖衣服與長褲,并且要穿厚的鞋子。
另外,活動場地應盡量清理,行進時隨時打草驚蛇,但不要刻意去撥弄蛇類和激怒它們。不要隨意把手伸到木頭和石塊的下方,在翻動木頭或石頭時應朝自己的方向翻動。同時,應該攜帶毒蛇急救器材,以備不時之需。
有毒蛇和無毒蛇的咬痕區別(圖源:304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
被毒蛇咬傷相當危險,萬一被毒蛇咬傷,千萬不要驚慌,要冷靜地緊急處理。進行戶外活動一定要準備急救藥品與器具及鄰近醫院的聯絡電話,以防萬一。
**首先,我們要辨明是被哪種蛇咬傷的,利于抗蛇毒血清使用。**盡量記住蛇的體形、體色、斑紋和其他特征。有條件拍攝致傷蛇的照片,盡量不要去捕捉或追打蛇,以免二次受傷。
其次,立即停止劇烈活動,不要過于驚慌,保持安靜,減緩血液循環速率。迅速除去受傷肢體上的束縛物,如戒指、手表和手鏈等物品。
第三,不要用手擠壓,也不要用嘴吸吮,或可用吸血器吸出傷口污血。
第四,使用彈性繃帶包扎傷口,包含傷口上下關節,包扎松緊以阻斷淋巴和靜脈回流為度,不要扎得過緊,以免破壞傷口處的血管,可以每扎20-30分鐘放松1-2分鐘,然后再扎緊,以防肢體缺血性壞死。
最后,與醫院聯系,以最迅速的方式將傷者送醫急救治療。
避免這些常見誤區
用嘴吸毒
影視劇中常出現“用嘴為同伴吸蛇毒”劇情,現實中,這樣操作很危險!被蛇咬后,毒液會隨血液、體液很快擴散,并不能吸出來多少。若“吸血”者口腔有炎癥或傷口,毒液還會滲透帶來傷害。
切開傷口排毒
切勿自主切開傷口,開創不當易導致傷者失血過多和傷口感染。
認為傷口無腫痛就沒事
被神經毒類毒蛇咬傷后,早期癥狀往往較輕,容易被忽視。如被銀環蛇咬傷時,傷口不腫不痛,咬傷后1-2小時才開始出現乏力、麻木、喉嚨梗阻等癥狀,但此類蛇傷病情兇險、變化迅速,因此一旦被蛇咬傷應立即就醫。
蛇毒血清很管用
萬一被毒蛇咬了,抗蛇毒血清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抗蛇毒血清是蛇傷唯一有效的解毒藥。
抗蛇毒血清又稱抗蛇毒血清免疫球蛋白,是用蛇毒作為抗原,給動物(通常是馬、羊等)反復進行小劑量注射免疫,使動物體內產生符合要求的蛇毒抗體,然后通過采血分離血清提純而成,是專為治療毒蛇咬傷病人的速效、高效、特效的藥物。
注射抗蛇毒血清能使人體立即獲得相對應蛇毒的抵抗力,以中和蛇毒的毒性作用,這就是蛇傷的人工被動免疫。無論是動物試驗還是臨床療效,在現有的蛇傷藥物中,抗蛇毒血清療效是最確切的,其他藥物目前還只能作為抗蛇毒血清的輔助治療。
目前我國上市生產的抗蛇毒血清有:抗蝮蛇毒血清 、抗五步蛇毒血清、抗銀環蛇毒血清、抗眼鏡蛇毒血清,這四種血清基本可以解決國內絕大多數種類的毒蛇咬傷問題。
所以,被蛇咬傷后應立即撥打120,并認清蛇的特征或拍照,采取束扎處理傷口,盡早使用抗蛇毒血清,能最大程度降低死亡或永久殘疾的風險。
在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304醫院)作為華北地區最大的蛇咬傷救治中心,擁有抗蛇毒血清四種,即抗蝮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銀環蛇毒血清和抗眼鏡蛇毒血清。
隨著夏季蛇咬傷高發期的到來,304醫院近日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表示,已全面啟動蛇咬傷救治應急預案,儲備充足抗蛇毒血清,為北京及周邊省市可能發生的蛇咬傷事件做好醫療準備,24小時待命為蛇咬傷患者提供專業救治。
蛇,是衡量地區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標尺”。在北京,與“蛇”共存,考驗著我們這座超大城市的生態智慧。它們不是需要被消滅的敵人,而是需要被了解和尊重的鄰居。
通過科學的認知、理性的態度和正確的應對方式,我們完全可以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與生機盎然的自然之間,找到那條和諧共處的安全邊界。
審核專家:喬軼倫(北京動物園管理處兩棲爬行動物保育專家)
參考來源: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北京統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日報等
撰文:記者 段大衛
來源: 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