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向北約600公里的托洛洛山山頂,4米口徑的布蘭科望遠鏡正在凝視南半球的星空。

同時,差不多是在地球地心的對面,近日,在西湖大學天文團隊的辦公室里,研究人員正通過網絡實時操控這臺望遠鏡,此時的杭州剛擺脫梅雨,進入酷暑。

西湖大學的天文學家們啟動了一個很酷的“尋親計劃”,找尋的是地球在宇宙的流浪“遠房表親”——流浪行星。潮新聞記者了解到,這項簡稱為DREAMS巡夢計劃(全稱DECam Rogue Earths And Mars Survey)的項目,由西湖大學理學院博士后楊弘靖和哈佛-史密松森天體物理中心博士后臧偉呈共同領導。項目名中的Earths And Mars,意味著他們在尋找同地球、火星相近質量級別的流浪行星。

什么是流浪行星?它們和普通行星一樣,同樣產生于行星系統的發育過程,只不過在動蕩的最初歲月,他們最終被拋出了整個行星系統,成為流浪者。而地球,是太陽系留下來的幸存者之一。放眼整個銀河系,大約有上千億個類似于太陽系的行星系統,你可以想象一個龐大的流浪家族。

流浪行星引起的微引力透鏡效應想象圖 圖片來源:西湖大學 楊弘靖

據了解,DREAMS巡夢計劃采用微引力透鏡技術,通過天體引力對背景恒星光線的彎曲會聚來間接探測行星。目前,該計劃已被美國國家光學-紅外天文研究實驗室正式批準為一個為期三年的巡天計劃,在2025年至2028年間共獲分配56個夜晚的望遠鏡觀測時間。這是一次國際競爭的結果,全球16個項目提案,最終2個項目入選,西湖大學天文團隊主導的DREAMS巡夢計劃便是其中之一。

據DREAMS巡夢計劃項目組介紹,他們未來有望發現超過100顆流浪行星,其中包括火星質量甚至月球質量的行星,這是目前其他項目所無法達到的靈敏度。

“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是銀河系中最神秘的天體族群之一,”楊弘靖博士介紹,“它們可能是行星系統劇烈演化的遺跡,研究它們的質量分布,將幫助我們揭示行星系統的形成與演化過程。”

臧偉呈博士表示,除了發現流浪行星,項目組還將測量寬軌道行星的發生率,以及向整個天文界發布上億顆恒星的光變曲線,推動白矮星、小行星和變星等多個方向的科學研究。

據了解,目前,天文學家們依然無法給定流浪行星的軌道,對他們的研究,首先要解答的問題,是他們存在的數量,因為這涉及到行星系統的起源問題。

但DREAMS巡夢計劃將為即將發射的美國宇航局(NASA)羅曼(Roman)太空望遠鏡提供前期觀測和補充數據支持。與此同時,該團隊還主導了中國的“系外地球”衛星微引力透鏡巡天計劃,該衛星計劃于2028年發射,屆時將對數百顆流浪行星(包括數十顆流浪“地球”)進行精確質量測量。

來自美國、中國、韓國、波蘭和德國等國家的其他合作研究人員也參與了DREAMS巡夢計劃。合作者包括哈佛-史密松森天體物理中心、加州理工學院、韓國天文研究院、華沙大學等多家知名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

來源: 潮新聞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