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協同問卷快速收集集體意向,線上會議報名高效便捷,數據錄入實時同步……數字化浪潮席卷生活的今天,在線文檔的這些功能不僅打破了協作的時空限制,還能讓我們隨時隨地跨設備訪問資料,堪稱數字生活的“生產力神器”。

然而,我們在享受在線文檔帶來的便利之時,卻常常忽略其背后潛藏的隱私風險——文檔中的身份證號、銀行卡信息、家庭住址、照片,甚至單位資料、客戶名單等敏感內容一旦泄露,或將引發難以估量的嚴重后果。

敏感數據任人隨意拿取

在實際操作中,很多人為了追求便捷,將文檔設置為“知道鏈接即可訪問”,甚至直接設為“任何人可見”。這種做法,無異于把自己全部“身家”擺在馬路上,任人隨意拿取。

而且,許多文檔包含著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護照信息、財務表格等敏感內容,一旦鏈接被轉發、泄露,或者被搜索引擎抓取,這些信息便毫無保留地暴露在公眾視野中。更可怕的是,不少人連權限都不設置,默認“可編輯”,這意味著他人不僅能查看文檔,還能隨意修改,甚至偷偷復制帶走。

這絕非危言聳聽。現實中,大量的求職簡歷、學生的成績單、公司客戶表格,甚至孩子的信息,都在網上“裸奔”,被爬蟲抓取后,最終出現在黑產交易市場。

個人隱私或流入黑灰產

或許有人覺得“泄露一點信息”沒什么大不了,但真正可怕的是,一旦信息進入黑灰產鏈條,后果遠超想象。

這些數據常被不法分子打包售賣,成為黑客實施“拖庫”(竊取數據庫文件)與“撞庫”(通過已泄露信息批量登陸其他網站)攻擊的工具。黑客會利用這些泄露的信息,在多個網絡平臺上批量嘗試登錄,以此竊取更多賬戶的操作權限,進而威脅用戶的信息安全與財產安全。

2022年,一位自由職業者的在線簡歷被公開后,手機號和郵箱被不法分子竊取,被用于精準電信詐騙;2023年,某公司員工誤將含有內部人員通訊錄的文檔設為“可編輯”并分享,隨后該文檔出現在數據交易論壇,員工們陸續接到釣魚短信和虛假招聘信息……

這些都是網絡“隱患變事故”的真實寫照,絕非小事一樁。

在線文檔應該自己做主

面對在線文檔的隱私風險,用戶真的束手無策嗎?其實不然,三個簡單的步驟就能安全無憂。

第一步是分類管理,將文件“分門別類”。嚴格區分工作文件、個人資料和公開內容。含有身份證、銀行卡、照片等高敏感內容的文檔,盡量不要上傳在線平臺。若實在需要上傳,也應選擇權限設置細致、加密功能強大的平臺。

第二步是加密防護。選擇支持加密、或端到端加密的平臺,在創建或上傳敏感文件時,主動開啟保護功能。這樣即使文件泄露,沒有解密權限的人也無法查看。

第三步是設置密碼和驗證。不要使用生日、手機號等“弱密碼”,應設置復雜密碼,并開啟雙重驗證,如密碼加短信驗證碼,提升安全系數。

小心釣魚陷阱和設備漏洞

當然,再繁瑣的密碼,也防不住“騙你主動交出來”的攻擊。很多攻擊者會偽裝成在線文檔平臺,發出“文件共享邀請”或“賬號驗證通知”,誘導用戶點擊鏈接并輸入賬號密碼。一旦中招,再復雜的加密也無濟于事。

如何避免陷入此類陷阱?

不要隨便點擊陌生鏈接、不相信奇怪邀請、不輸入敏感信息;看清網址來源,確認發件人身份,尤其要警惕陌生域名的仿冒頁面;此外,還應及時更新操作系統,安裝可信的安全軟件,定期查殺病毒。

(作者張旅陽系中國計算機學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委員,趙洋系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研究生)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