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炎熱的夏天最爽的運動莫過于**——游泳,**但游泳也可能暗藏風險(除了溺水)。最近一名家長在社交平臺發布的求助信息引起廣泛關注。

該家長稱,其帶5歲女兒于6月7日和6月14日游泳和泡溫泉,6月22日出現頭痛低熱嘔吐的情況,6月23日住進醫院后出現抽搐,隨后昏迷不醒,并轉入重癥監護室治療,6月27日被檢測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情況非常危急。

這事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阿米巴食腦蟲”是什么?怎么進入大腦?我們日常游泳也有風險嗎?我們一起來聽聽長沙泰和醫院感控科專家怎么說?

什么是“食腦蟲”?

“食腦蟲”是指阿米巴原蟲(變形蟲“Amoeba”的中文譯音),是一種單細胞生物,有多個分支,其中較易致病的是:

1.福氏耐格里阿米巴

一旦沖進鼻腔,可沿著嗅神經鉆進大腦,引發急性阿米巴腦膜腦炎,進展飛快。

2.巴拉姆希阿米巴

更喜歡通過皮膚小傷口或吸入塵土慢慢進入體內,病程更長。

3.棘阿米巴

常見于隱形眼鏡相關角膜炎,偶爾也攻擊大腦。

長沙泰和醫院感控科主任張帥表示,在中國,“食腦蟲”(感染)屬于罕見事件,感染概率極低,但感染者中多見幼兒、青少年群體。如果得了這種疾病,一旦(蟲體)進腦,病死率很高,發病后病情常在一周內迅速惡化。另外,“食腦蟲”的早期癥狀像普通腦膜炎——高熱、劇烈頭痛、嘔吐、脖子發硬,很容易被當成細菌或病毒感染。

“食腦蟲”怎么進入大腦的呢?

“食腦蟲”主要通過鼻腔進入大腦的。當它們接觸到鼻腔黏膜后,會附著在嗅覺神經上并穿過篩狀板遷移到大腦中。把頭部或鼻子浸入污染水中(游泳、潛水等活動),嗆到或吸入被污染的水,鼓膜破裂的患者等均可能發生感染。

不過,有研究顯示,喝了被“食腦蟲”污染的水,是不會被感染的。這是因為在胃酸環境下,“食腦蟲”無法存活,且“食腦蟲”不會通過消化道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此外,“食腦蟲”也不會導致人傳人。

“食腦蟲”存在于哪些地方?

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蟲不需要宿主,可以自由棲息在土壤、水中。感染人體的一般是滋養體狀態,偶爾也有鞭毛體,包囊是不會感染的。

湖泊、河流、溫泉、淤泥、生活及工業污水,以及海水中都可能有它們的身影。有研究顯示,“食腦蟲”的滋養體非常頑強。

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蟲為例,其在pH值6.0~6.5(弱酸性)、溫度35℃~37℃的環境中,生長最快;在37℃蒸餾水中變成鞭毛體后,還能運動2~6小時;最多能夠耐受46℃的高溫。在4℃的環境下,包囊能存活至少12個月,還能保持變成滋養體狀態時感染人體的能力。

公開資料顯示,**一旦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病死率高達97%。**但我們不必過于驚恐。首先,其感染率極低。其次,近年來多藥聯合已有成功救回的病例,關鍵還是在于早發現,早用藥。

如何預防“食腦蟲”感染?

暑假到了,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玩水或是去游泳。

對此,張帥主任表示,盡量不要在不干凈的河水里游泳。除了阿米巴原蟲,不干凈的水體中可能還有曼氏裂頭蚴、線蟲等寄生蟲,人們在水中游泳時,難免會嗆水,這個時候,寄生蟲就有可能從鼻腔進入人體。為保安全,可以讓孩子通過佩戴鼻夾或保持頭部高于水面等方法,限制進入鼻子的水量。

此外,夏天親水活動,一定要注意水質。游泳最好去**定期消毒的游泳池或水上樂園,還要戴好泳鏡和鼻夾。不要踢水下的沉積物,**以避免變形蟲分散進入水中。

玩水后,可以馬上用瓶裝水清洗鼻腔,回家后最好再用煮沸過的溫開水清洗一次。如果游泳、戲水后出現頭痛、嘔吐、發熱、嗅覺異常等可疑癥狀,應立即就醫。

夏天玩水,安全第一!轉發周知~

來源:長沙泰和醫院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長沙泰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