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沒有硝煙的戰場

他們修煉的獨門絕技,是刺破醫學迷霧的刃

走進**【醫線有絕技】**

探訪湖南省人民醫院的“功夫宗師”

看他們如何以精微之術,重燃萬千希望之光

(祖雄兵教授團隊創新打造“膀胱癌保膀胱中國模式”)

“以前得了膀胱癌,患者以為只能‘切膀胱保命’,現在我們有了新選擇——既能保命,又能保膀胱。”湖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兼泌尿外科學科帶頭人祖雄兵教授語氣堅定。

他帶領的省醫與湘雅團隊創建的“膀胱癌保膀胱中國模式”,不僅讓近400多名膀胱癌患者成功留住器官,更以三項突破性臨床研究登上國際權威期刊,被歐美權威指南引用,成為全球膀胱癌治療領域的一股中國力量。

五年磨劍:精準治療的進階之路

2020年,面對國際標準新輔助化療40%的失敗率,祖雄兵帶領團隊開啟治療路徑的革新,建立多隊列研究:新輔助化療、新輔助免疫治療、新輔助化療和免疫聯合治療,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在全國15家中心驗證下,聯合治療腫瘤應答率躍升至60%。

這項發表于《Cell Reports Medicine》的研究為全球呈現首個新輔助免疫聯合治療的多中心真實世界證據,獲得當年度Cell Press“最受歡迎中國論文獎”。

這一年,新的國產靶向藥物維迪西妥單抗(RC48-ADC)問世,這種國產創新藥能精準識別癌細胞表面HER2蛋白,從而達到精準殺死癌細胞的目標。祖雄兵團隊將其與免疫藥物聯用,開始了“膀胱癌保器官保功能”系統治療方案的第四個隊列研究。

“傳統化療就像用炮火飽和式攻擊,難免傷及無辜。而這種新的靶向化療藥物則是精準定位的導彈,對正常組織的傷害很小。”祖雄兵解釋。這項新的研究成果于2025年3月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iMeta(IF=33.2),并入選為期刊第4卷第3期封面圖片。

(iMeta第4卷第3期封面:HER2抗體藥物)

同時,在前期隊列研究的基礎之上,祖雄兵發現“新輔助治療影像完全緩解是保膀胱的最好通行證。”他顛覆性地提出:只要新輔助治療后影像顯示腫瘤消失,均可嘗試保膀胱。

這直接超越了國際沿用多年的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提出的“僅3厘米以下、單發且未合并原位癌的膀胱腫瘤”的保膀胱選擇模式,讓適用人群擴大數倍,為更多的患者保住了器官和功能,極大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生命守護:科學篩選下的器官保留

在湖南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每位膀胱癌患者都需闖過四道關:泌尿外科、腫瘤科、影像科專家聯合會診的多學科把關;根據基因檢測選擇化療、免疫或靶向方案的個性化治療;4個周期后通過影像+膀胱鏡活檢確認腫瘤消失的精準評估;對影像完全緩解者實施最大程度電切術+1年免疫維持或三維適形放療的綜合治療。

“我們的保膀胱模式惠及更多中晚期膀胱癌患者。”團隊骨干郭璽主任醫師強調,不同于國際傳統標準,中國方案讓腫瘤多發、侵犯膀胱全層的患者也獲得保膀胱機會。

祖雄兵團隊對400例接受該治療方案的患者隨訪2-5年顯示:無一人因病情進展需切除膀胱,少數復發患者腫瘤也是早期,只需切除腫瘤,即可繼續保膀胱治療。這項新的研究成果,于6月30號又在《iMeta》期刊發表。

(祖雄兵教授團隊為患者進行手術)

燎原之勢:破壁前行的中國智慧

“膀胱有無切除,生活質量是天壤之別。”祖雄兵算了一筆民生賬:患者免除了掛尿袋的身心折磨,醫保節省了高昂的手術費用,社會減少了勞動力損失。

但新方案的推廣之路總是充滿挑戰。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國內對于國際診療指南的新輔助化療規范執行率不足5%(2019年),很多醫生仍習慣“一切了之”。祖雄兵直言,部分醫生因擔心藥物治療風險等因素依舊固守傳統膀胱癌治療模式。

為破此困境,給更多膀胱癌患者帶去“保器官保功能”的福音,祖雄兵帶領團隊三管齊下:五年間,他巡講覆蓋全國多地,在ASCO、ESMO等國際會議展示手術錄像和生存數據,用一個個保膀胱的成功病例為同行普及“保器官保功能”的治療理念和方案;在他牽頭開設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泌尿腫瘤保器官保功能門診”里,他用通俗的語言直接向患者普及“得了癌癥≠切器官”的理念;在影響因子33.2分的國際權威期刊上,他用數據向世界證明中國智慧。

今年六月,祖雄兵團隊的最新成果再次震動學界——基于400例患者的長期隨訪數據證實:基于新輔助治療影像完全緩解的保膀胱綜合治療安全有效。

**“腫瘤外科的未來一定是保器官、保功能!”**祖雄兵展望道。從被迫切除到科學保留,是一場以患者生活質量為核心的醫療進化。正如祖雄兵所言:“醫生手中的方案,既要消除腫瘤,也要留住患者的尊嚴與希望。”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人民醫院 吳心怡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省人民醫院 吳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