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廢水、生活污水中,一種常用降壓藥——氯沙坦(LOS)正悄然進入自然水體。這種藥物能通過阻斷血管緊張素II的作用降低血壓,但它在環境中的“變形”過程卻鮮為人知。近日,我國研究團隊系統揭示了氯沙坦在氯化、溴化及光照條件下的降解規律,發現其轉化產物可能比原藥更“難纏”。相關成果發表于《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氯沙坦的“環境之旅”:從藥瓶到水體的潛在風險

氯沙坦是全球廣泛使用的降壓藥,僅2017年美國就開出5200萬張處方。但它并非完全被人體代謝——部分以原型或代謝物形式排入污水,在廢水處理廠 influ中檢出濃度可達0.5-2.18 μg/L,醫院污水中甚至高達26.85 μg/L。更棘手的是,傳統污水處理的氯化消毒(用氯氣殺菌)、自然水體的光照等過程,可能讓氯沙坦“變形”為更復雜的物質,威脅水生生態。

實驗揭秘:溴化比氯化快數千倍,光照加速降解

研究團隊模擬了三種常見環境場景:氯化(加氯消毒)、溴化(含溴廢水與氯反應)、光照(自然水體受陽光照射),并測試了氯沙坦的降解速度和產物。結果令人意外:

  • 氯化與溴化的“速度差”:氯沙坦與次氯酸(氯化主要氧化劑)的反應速率為0.47-8.30 L/(mol·s),但與次溴酸(溴化主要氧化劑)的反應速率高達8.38×103-1.55×10? L/(mol·s),快了數千倍。這是因為次溴酸的氧化性更強,更容易攻擊藥物分子。
  • 光照的“助攻”:單獨光照下,氯沙坦降解緩慢(量子產率僅1.10×10??),但當光照與氯化聯合(模擬污水排放后受陽光照射),降解效率顯著提升——80分鐘內降解率達70%(單獨氯化僅50%),這是因為光照會激發氯產生自由基(如羥基自由基),加速反應。

轉化產物:部分比原藥更“頑固”更毒

通過分析氯沙坦在不同條件下的轉化產物,團隊發現了14種“變形體”,主要通過羥基化、鹵代(氯或溴取代)、脫甲基、開環等方式生成。更關鍵的是,這些產物的環境風險不容小覷:

  • 難降解:除一種產物(TP-206)外,其他轉化產物的生物降解指數均低于0.5,意味著它們更難被微生物分解,可能在環境中長期積累。
  • 毒性殘留:部分產物(如TP-470、TP-438)對魚類、水蚤(一種水生昆蟲)和綠藻的急性毒性甚至高于原藥;還有近半數產物被預測具有發育毒性和內分泌干擾效應(可能干擾生物激素系統)。

啟示:環境風險評估需“追根溯源”

研究指出,傳統污水處理中常用的氯化消毒,可能讓氯沙坦“變形”為更難降解、毒性更高的物質;而含溴廢水的存在(如部分工業廢水)會進一步加速這一過程。未來,針對氯沙坦等藥物的環境風險評估,需關注其轉化產物的潛在危害,而不僅僅是原藥濃度。

來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