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廢水、養殖池塘和河流中,抗生素污染已成為威脅水生生物的“隱形殺手”。其中,常用抗生素氧氟沙星(OF)因環境持久性,在水體中檢出濃度可達數微克每升。但鮮為人知的是,這種抗生素有一對“鏡像兄弟”——左旋體(LVFX)和右旋體(Dextro-OF),它們結構相似卻毒性不同。近日,我國研究團隊發現:LVFX對黑斑蛙蝌蚪的生長抑制更顯著,甚至可能埋下“肥胖隱患”。相關成果發表于《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被忽視的“手性”:抗生素的“左右之分”

氧氟沙星是典型的“手性藥物”,如同人的左右手,左旋體(LVFX)和右旋體(Dextro-OF)結構鏡像對稱,但生物活性可能天差地別。過去環境風險評估常將其視為單一物質,忽略這種“左右差異”。

兩棲動物(如青蛙)的蝌蚪階段完全依賴水域生存,對污染物極為敏感。全球約40.7%的兩棲動物受威脅,化學污染是重要誘因之一。此前研究發現,氧氟沙星會干擾蝌蚪甲狀腺發育,導致生長遲緩,但“左右手”對映體的具體毒性差異尚不明確。

75天實驗:LVFX對蝌蚪“打擊更重”

為揭開這一謎團,研究團隊將黑斑蛙蝌蚪暴露于1 μg/L(接近環境檢出水平)的氧氟沙星(含等量LVFX和Dextro-OF)和單純LVFX中,持續75天觀察。結果令人意外:

  • 生長發育滯后:LVFX組蝌蚪體重僅0.597±0.066克(對照組0.792±0.068克),發育階段明顯更慢——更少蝌蚪進入尾吸收階段(成熟標志),多數停留在“幼體期”。
  • 肝臟損傷加劇:對照組肝細胞排列整齊、結構清晰;OF組肝細胞出現空泡(類似“細胞水腫”)、細胞核變形;LVFX組損傷最嚴重,局部組織壞死,細胞間隙擴大,如同“肝臟組織散了架”。

代謝與基因:毒性差異的“幕后推手”

進一步分析發現,LVFX的“毒性優勢”源于對蝌蚪肝臟脂質代謝的“精準打擊”:

  • 代謝路徑分化:LVFX顯著降低肝糖原(能量儲備)和甘油三酯(脂肪儲存)水平,同時升高胰島素(促進脂肪合成);而OF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反而增加。這意味著,兩種對映體雖都可能導致脂肪堆積(潛在致肥胖風險),但“手段”不同——LVFX抑制脂肪分解,OF則刺激脂肪合成。
  • 基因與免疫關聯:轉錄組分析顯示,LVFX和OF處理組的差異基因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統(如細胞因子信號通路)。而免疫細胞分泌的因子,恰恰是調控脂肪分解的“指揮棒”——這解釋了為何代謝異常與免疫反應“捆綁出現”。
  • 分子結合“偏愛”:分子 docking實驗揭示,LVFX與脂肪代謝關鍵酶(如乙酰輔酶A羧化酶、激素敏感脂肪酶)的結合能力更強,如同“更緊地抓住靶點”,導致其對代謝的干擾更徹底。

警示:環境評估需“分左右”

研究指出,傳統環境風險評估將氧氟沙星視為單一物質,可能低估其實際危害——LVFX的毒性明顯強于右旋體。此外,兩種對映體均可能通過干擾脂質代謝,增加蝌蚪(甚至更高營養級生物)的肥胖風險,為生態鏈健康埋下隱患。

未來,需進一步追蹤手性抗生素在環境中的轉化、富集規律,并在風險評估中區分對映體差異,為精準管控抗生素污染提供科學依據。

來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