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廢水、養殖污水、制藥廠排水……這些廢水中常含有殘留的抗生素。以常用抗生素環丙沙星(CIP)為例,它能抑制細菌DNA復制,對污水處理中的關鍵微生物(如硝化菌、反硝化菌)是“致命威脅”。傳統污水處理系統遇到高濃度CIP時,脫氮效率可能暴跌——但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團隊發現一種“改性載體”,能讓污水處理系統的抗藥性提升27%,在高濃度CIP下仍保持穩定脫氮。相關成果發表于《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污水處理的“抗生素之困”:微生物被“精準打擊”

同步硝化反硝化(SND)是一種高效脫氮工藝,能在同一反應器內同時完成氨氮氧化(硝化)和硝酸鹽還原(反硝化),節省能耗和空間。但麻煩的是,廢水中的CIP會“精準打擊”參與脫氮的微生物:它抑制細菌DNA復制,導致硝化菌(負責把氨氮變硝酸鹽)和反硝化菌(負責把硝酸鹽變氮氣)活性下降,甚至死亡。實驗顯示,當CIP濃度超過28.77 mg/L時,傳統載體填充的SND系統脫氮效率會被抑制50%(半抑制濃度IC50)。

改性載體:給微生物“穿防護衣”+“配解毒工具”

團隊研發的“改性載體”,在傳統高密度聚乙烯(HDPE)載體中加入了沸石等材料。這種設計有兩大“抗藥秘籍”:
一是“防護衣”策略:載體表面更易形成厚實的生物膜,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EPS,類似“黏液層”)更多。EPS能像“海綿”一樣吸附CIP,減少其直接接觸微生物;實驗顯示,改性載體表面的EPS量比傳統載體高30%以上,吸附的CIP更多,微生物受毒性影響更小。
二是“解毒工具”升級:改性載體促進了抗藥基因(如qepA、qnrB/C)的表達。qepA基因編碼的“外排泵”能把進入細菌的CIP“泵”出去;qnrB/C基因編碼的蛋白能與CIP的作用靶點(DNA旋轉酶)結合,阻止CIP破壞DNA。實驗中,改性載體系統的抗藥基因拷貝數比傳統載體高1-2倍,相當于給微生物“配了更強的解毒工具”。

實驗驗證:高濃度CIP下仍“扛得住”

短期實驗中,改性載體系統的IC50達到36.54 mg/L(傳統載體28.77 mg/L),抗藥性提升27%。長期運行(120天,CIP濃度從0.5 μg/L逐步升至3000 μg/L)中,當CIP濃度高達3000 μg/L時:

  • 傳統活性污泥系統的總氮去除率從73.13%暴跌至48.74%;
  • 傳統載體系統降至65.42%;
  • 改性載體系統仍保持73.27%,幾乎與初始狀態持平。

關鍵酶活性(如負責硝化的氨單加氧酶AMO、反硝化的硝酸鹽還原酶NAR)在改性載體系統中受抑制程度更小,微生物群落結構更穩定——這意味著,即使面對高濃度CIP,改性載體系統的脫氮功能依然“在線”。

未來:平衡抗藥性與環境風險

團隊指出,改性載體雖提升了系統抗藥性,但抗藥基因(ARGs)的增加可能帶來環境風險——這些基因可能通過水平轉移擴散到其他細菌,加劇“超級細菌”問題。未來需進一步優化載體設計,在提升抗藥性的同時,減少ARGs的傳播風險。

來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