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人們戶外活動增多,但戶外活動風險不容忽視。尤其是水蛭這種“吸血刺客”,可能不知不覺中入住我們的鼻腔。

近日,市民王先生(化名)因鼻子反復出血半個月來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門診就診。

醫生為其進行鼻內鏡檢查,發現右側鼻腔內寄生著一只深褐色軟體動物,詢問其是否有飲用山泉水的習慣。王先生告知,經常參加戶外活動,常常用山泉水洗臉和飲用山泉水。結合患者生活習慣,醫生明確診斷其為水蛭所致鼻出血。

水蛭的吸盤吸附力極強,不能直接夾取。醫生在鼻腔噴用局麻藥物后,水蛭蠕動力和吸附力減弱,一條長約5cm的水蛭被精準揪出。

水蛭的生存環境與活動特點

水蛭通常棲息于稻田、池塘和溪流等淡水環境中,夏季高溫多雨,幼蟲數量激增。感染途徑有多種:直接接觸生水(如洗臉、飲用),誤食含有蟲卵的蔬果,甚至昆蟲攜帶蟲卵進入人體。

寄生后,水蛭會吸附在鼻腔黏膜上,分泌水蛭素,這種物質具有抗凝血功能,使得鼻腔持續出血,給患者生活帶來困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水蛭可能在鼻腔內隱蔽生長,從最初的毫米級增至數厘米,給健康帶來更大威脅。

癥狀識別: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反復鼻出血是水蛭寄生的典型表現,患者可能會感到鼻腔有異物感,甚至有蟲爬感,夜間癥狀加重。長期失血還可能導致鼻塞、頭痛、乏力等癥狀。由于這些癥狀與過敏性鼻炎、鼻黏膜糜爛、鼻咽癌等疾病相似,因此需要通過鼻內鏡檢查來進行鑒別。

科學應對:從緊急處理到專業治療

一旦發現鼻腔有異物,千萬不要強行摳挖鼻腔,這樣可能導致水蛭斷裂、感染擴散,也不要自行沖洗鼻腔,以免刺激水蛭深入。

正確的自救處理流程是首先用濃鹽水或醋噴灑鼻腔促水蛭脫落,切勿摳挖。按壓鼻翼10分鐘,碘伏消毒鼻腔。必要時及時就醫,醫生會進行局部麻醉,使用鼻內鏡精準取出水蛭,并在術后進行止血、抗感染和黏膜修復等護理,確保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預防指南:高危人群與防護策略

高危人群主要包括農民、漁民以及戶外活動人群,尤其是兒童和免疫力低下者。

生活中,我們可以采取一些預防措施減少感染風險。例如,避免飲用野外地表水,使用凈水設備;在野外活動時,穿長袖衣褲,高筒靴,扎緊褲腿;發現水蛭吸附后立即就醫,切勿自行處理。此外,對于公眾來說,普及水蛭的危害及基礎急救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蟲子,大隱患

鼻腔水蛭寄生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健康隱患。因此,早發現、早治療顯得尤為重要。醫生呼吁,若在野外活動后出現反復鼻出血或異物感,務必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保持警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才能有效預防這一隱患的發生。讓我們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能保持健康的身體。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向澎

指導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 胡革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向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