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表在《自然-醫學》上的研究結果觸目驚心:全球2008-2017年出生的人群中,預計將有1560萬人在一生中被診斷出胃癌,其中1190萬例可歸因于幽門螺桿菌感染,占比高達76%。

這項由國際癌癥研究機構領銜的研究覆蓋了185個國家的胃癌發病率數據,結合聯合國人口統計數據進行了精準預測。

“幽門螺桿菌是胃癌防控的重要突破口,”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強調,“通過人群范圍的篩查和治療計劃,可以顯著降低全球胃癌負擔。”。模型顯示,有效的干預措施最多可減少75% 的預測病例。

沉默的致癌因子

幽門螺桿菌,這種微小的革蘭氏陰性菌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I類致癌物。它能在胃部的強酸環境中生存,通過慢性感染引發一系列胃部病變。

從慢性非萎縮性胃炎開始,逐步發展為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性增生,最終可能導致胃癌。

全球約半數人口感染幽門螺桿菌,而中國的感染率接近50%。不同地區差異顯著,感染率在35.4%至66.4%之間波動,呈現農村高于城市、成人高于兒童的明顯特征。

盡管感染率高,僅1-5% 的感染者會發展為胃癌。這種巨大差異背后,隱藏著復雜的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機制。

亞洲的沉重負擔與非洲的潛在危機

研究預測結果呈現出明顯的地區不平衡。亞洲將成為胃癌的重災區,預計新增病例高達1060萬例。

東亞國家由于飲食習慣和遺傳因素,一直是胃癌高發區。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盡管目前胃癌負擔相對較低,但未來負擔預計將激增至2022年水平的6倍以上。

“這些預測估計受到數據質量和覆蓋范圍的限制,”研究人員特別指出,“特別是在資源匱乏的區域,癌癥登記不完善或缺失”。

這一數據缺口恰恰反映了全球衛生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也凸顯了加強中低收入國家癌癥監測體系的緊迫性。

中國防控的雙重現實

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防控呈現矛盾的雙重現實。一方面,近一二十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健康教育普及,中國感染率呈現明顯下降趨勢。

另一方面,不同地區認知水平差異顯著。“過度恐慌與不夠重視并存,”消化內科專家胡伏蓮教授指出,“有人認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會得胃癌,這是錯誤的。胃癌發生是感染、環境和遺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某省長達14年的防控實踐提供了希望:通過大規模根除計劃,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率下降78.7%,胃黏膜萎縮發生率下降77.2%,胃癌發生率降低53%,死亡率下降25%。

根除治療的困境與突破

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面臨嚴峻挑戰。中國“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指出,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持續上升。基于克拉霉素的三聯療法根除率已從上世紀90年代的90%以上驟降至目前的不足60%。

面對耐藥性困境,精準醫學提供了突破口。藥敏檢測成為提高根除率的有效途徑,尤其對首次治療至關重要。研究表明,藥敏檢測可顯著提高一線和二線治療的根除成功率。

最新研究還發現,PRMT6基因多態性與幽門螺桿菌誘導的胃黏膜萎縮顯著相關,為胃癌高風險人群的早期識別提供了新的遺傳標記。

全球行動的窗口期

面對1190萬潛在的胃癌病例,研究人員呼吁全球立即行動。加強胃癌預防監測,特別是在傳統負擔較低但發病率快速上升的地區。

大規模篩查和治療計劃成為最具成本效益的干預策略。研究模型顯示,這類干預可減少多達75%的預測胃癌病例。這意味著僅在這一出生隊列中,就有近900萬人可避免胃癌命運。

“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顯著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變發生的風險,是人類胃癌的一級預防措施。”胡伏蓮教授強調。

全球范圍內的幽門螺桿菌篩查和治療計劃,可使未來的胃癌預測病例減少多達75%。這1190萬人的命運,取決于我們今天的選擇。

來源: 醫學前沿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