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門坤珍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王 寧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徐曉婉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副主任護師

審核:郭玉玉 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副主任醫師

盛夏時節,空調房雖為現代人提供了避暑的舒適環境,但臨床觀察表明,長時間處于低溫環境可能導致“空調綜合征”,表現為手腳冰冷、關節疼痛,甚至胃腸功能紊亂等寒邪內侵癥狀。從中醫理論看,夏季人體腠理開泄,陽氣外浮,形成“外熱內寒”的生理特點。若過度依賴空調,寒邪可循經入里,損傷脾胃陽氣,誘發或加重虛寒證候。此時,如順應天時進行“熱養”,例如,艾灸足三里、關元等穴位,可溫補脾腎、振奮陽氣,有效改善寒性體質,是夏季養生的絕佳選擇。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一、夏季熱養正當時 中醫艾灸顯身手

艾葉性溫、味苦,辛香透達,具有純陽之性,其燃燒時產生的熱量十分有效,這種溫熱刺激能滲透到人體深層,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讓寒邪無所遁形。

【穴位推薦】

1. 大椎穴 位于后頸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猶如人體陽氣的“總開關”。它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總督一身之陽氣。

作用:夏季艾灸大椎穴,能振奮全身陽氣,幫助抵御空調冷風的侵襲,有效緩解因受寒引起的頸肩部僵硬、疼痛和感冒癥狀。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 神闕穴 即肚臍,是人體生命最隱秘的要穴,與人體十二經脈相連、五臟六腑相通。

作用:艾灸神闕穴,可溫補脾胃,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對于夏季因貪食生冷導致的腹痛、腹瀉、胃脘冷痛等癥狀,有很好的調理作用,能溫暖中焦,讓脾胃重新“熱”起來,消化吸收功能恢復正常。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3. 關元穴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是人體元氣匯聚的地方,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

作用:艾灸關元穴,能培補人體的元氣,增強人體的抵抗力,使體內陽氣充足,從而驅散下焦的寒邪,改善手腳冰涼、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陽虛癥狀。

圖4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4.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有“長壽穴”之稱。

作用:艾灸足三里穴,可調節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的生成與運行。脾胃強健了,氣血充足,就能更好地滋養全身,讓身體從內而外暖起來,同時還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圖5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二、科學艾灸 事半功倍

1. 艾灸方法 艾灸的最佳時間是在白天,一般采用溫和灸,將艾條點燃后,距離皮膚2~3 cm,使局部皮膚感到溫熱舒適,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度,每個穴位灸10~15分鐘。也可使用艾灸盒,將艾條點燃放入盒內,固定在穴位上施灸,這樣操作更方便,尤其適合居家艾灸。

2. 艾灸頻率 初期可以每周艾灸2~3次,每次選取2~3個穴位,隨著身體對艾灸的適應和癥狀的改善,可逐漸調整艾灸的頻率和穴位。但要注意,不可過于頻繁地艾灸,以免引起上火等不適癥狀。

3. 注意事項 艾灸時要選擇空氣流通、安靜舒適的環境;過饑、過飽、醉酒、過度疲勞時不宜艾灸,建議飯后1~2小時進行艾灸;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禁止艾灸;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立即吹空調、風扇或洗冷水澡,同時要多喝溫水,補充水分,促進新陳代謝。如果在艾灸過程中出現頭暈、心慌、皮膚瘙癢等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艾灸,并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三、搭配“五法”效果更佳

除艾灸外,還可結合以下方法增強祛寒效果。

1. 飲食法 溫熱食材,如生姜、桂圓、紅棗、枸杞等。

(1)生姜:每日3~5片(10~15 g),建議早晨食用效果最佳。可切片泡水或煮茶,去皮可減輕辛辣感。

(2)桂圓:每日8~10粒(干品約15 g),可與紅棗搭配煮粥或泡茶。鮮桂圓可增至12~15粒。

(3)紅棗:每日中等大小6~8顆(約20 g),建議去核食用,更易釋放有效成分。

(4)枸杞:每日15~20粒(約10 g),不宜高溫久煮,應在最后5分鐘加入。

圖6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 運動法

(1)八段錦:推薦“雙手托天理三焦”和“調理脾胃須單舉”兩式,每式重復8次。

圖7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2)太極拳:重點練習“云手”和“攬雀尾”,每日15分鐘。

(3)慢跑:配速為每千米7~8分鐘,每次20~30分鐘。

(4)散步:最佳步速為100步/分,時間40~60分鐘。

運動監測指標:心率控制在(220-年齡)×(60%~70%),出汗程度以額頭微出汗、不濕衣背為度,運動后30分鐘內補充溫鹽水200 ml。

曬背法

(1)最佳時段:上午8至9時,或者下午14至16時。

(2)著裝建議:穿深色純棉背心,不可使用防曬霜,以免阻擋紫外線。

(3)配合呼吸:曬背時配合腹式呼吸(吸氣4秒—屏息2秒—呼氣6秒)。

(4)注意事項:高血壓患者每次曬背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

泡腳法

(1)基礎方:艾葉30 g+生姜50 g(切片)煮沸10分鐘,兌涼水至40 ℃。

(2)加強方:基礎方加花椒20粒、紅花10 g(適用于重度寒濕)。

總之,夏季熱養不是簡單的“以熱制熱”,而是通過科學方法平衡內外環境。從今天開始實施這些方法,不僅能緩解空調帶來的手腳冰涼、關節酸痛等不適,更能為秋冬季節儲備充足陽氣,構建全年健康的堅實基礎。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