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專家:謝文才

單位:龍川縣通衢鎮衛生院

女性朋友們每個月總有幾天需要經歷痛經,癥狀輕的還好,并不會對正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但癥狀嚴重的就沒那么“幸運”了,大量冷汗和難以行動都是“家常便飯”,是藥三分毒,依賴止痛藥可不是長久之計。中醫認為,痛經一般和氣血流通不暢、身體受涼、體質虛弱等因素有關,與其用藥,倒不如嘗試一下中醫調理,從日常生活著手來緩解和預防痛經。那么接下來,大家就和我一起看一看中醫治療痛經有哪些錦囊妙計吧。

痛經的原因,中醫怎么看

1.1身體受寒

中醫認為痛經和宮寒之間有著緊密聯系,在日常生活中長期食用寒涼食物會增加宮寒的幾率,因此痛經的幾率也會有所增加。所以,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愛吃冷飲、不注意保暖、經常吹冷風,那么則會導致寒氣入體,進而對身體的氣血流通造成影響,最終引發疼痛。

1.2氣血不足

氣血不足會導致經血流通不暢,中醫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如果身體的經血流通不暢,那么必然會引起疼痛。氣血不足女性一般包含體質虛弱、營養不良,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過于注重減肥的女性,這些人處于在經期出現痛經的可能性較大。氣血不足會導致子宮收縮無力,而子宮收縮無力則會通過隱痛和乏力的形式表現出來。

1.3情緒影響

情緒不好也可能帶來痛經,如果女性朋友們在面對月經時過于緊張,或者長期處于高壓力環境下,再加上情緒控制出現問題,就會導致身體的肝氣郁結,進而為氣血正常運行帶來影響,痛經就在此刻形成了。

1.4久坐不動

長時間保持坐姿會令盆腔部位的血液循環不通暢,不僅會對子宮的正常供血造成影響,還可能會導致經血流通不順暢,進而引發痛經。所以如果女性朋友因為工作原因或其他原因需要久坐,那么也要定期活動。

中醫緩解痛經的一些小妙招

2.1熱敷

熱敷小腹可以達到緩解痛經的目的,利用熱量加快身體局部的血液循環速度,可以確保子宮正常供血和經血順暢流出,從而減輕痛經現象。并且,通過熱敷可以松弛子宮平滑肌,減少子宮收縮,進一步緩解痛經癥狀。具體來說,可以將暖寶寶放在小腹上緩解疼痛,但是在此要注意暖寶寶的溫度不要太高,以免對皮膚造成損傷。

2.2按摩

雖然按摩穴位不可以根治痛經,但是可以有效緩解痛經,所以有痛經困擾的女性朋友可以按摩三陰交穴(小腿內側,腳踝上約4指寬處)、關元穴(肚臍下三橫指處)、合谷穴(手背虎口處)等穴位,輕輕按壓這些穴位可以調節身體氣血,同時也可以避免宮寒癥狀,具有較為顯著的止痛效果。建議在經期每天按摩2-3次,以此獲得更好效果。

2.3飲茶

飲茶要選對茶飲才能達到既溫暖身體又止痛的效果。首先,紅糖姜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緩解痛經的茶飲,用3片生姜和1塊紅糖煮水即可,主要針對經期怕涼并且具有小腹疼痛的女性朋友。其次,玫瑰紅茶的做法也十分簡單,用5朵玫瑰花(干燥)、2顆紅棗、1個紅茶包泡水(80-85℃)即可,不僅可以達到緩解痛經的作用,還有助于平穩情緒,達到疏肝理氣的功效。最后,桂圓紅棗茶更加適合經期頭暈乏力的女性,用5顆桂圓和3顆紅棗(切開)煮水即可,當然也可以根據自身口味適量增加紅糖。雖然以上茶飲可以達到緩解痛經的輔助作用,但是對于經期血量多的女性來說,不建議飲用過多,以防活血過度。

2.4保暖

保暖工作不僅要在經期前做,在平時生活中也需要做好措施,特別是受到痛經困擾的女性朋友。謹記不要碰冷水,日常的洗手、洗臉盡量用溫水,同時要盡可能穿好襪子、避免吹冷風,特別是在夏季,空調不要直吹。當然,在夏季更要注意少吃冷飲,貪涼只會獲得短暫的舒適,長此以往會發現痛經越來越嚴重,所以做好保暖工作十分重要。

2.5運動

運動需要維持一定頻率,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定期運動,通過養生運動項目來改善體質,如八段錦、太極等,從而降低痛經幾率。在經期前一周要適當增加拉伸運動,如快走、拉伸操等,以此來減少身體的淤堵,為月經的到來做好準備。而在經期則要避免劇烈運動,可以通過散步、低難度瑜伽等項目來伸展身體,促進身體血液循環。在此過程中,如果痛經較為嚴重,建議休息,不要強撐身體運動,以免對身體造成損傷。

2.6足浴

足浴可以達到驅寒的作用,但足浴并不是簡單地將腳浸入燙水中,而是要利用艾草(10g)和生姜片(3片)進行煮水泡腳,水的溫度要控制在38-43℃,同時足浴時間也要有所控制,最好保持在15-30分鐘,泡到身體微微出汗即可。在經期前一周每天進行一次足浴會獲得良好效果。但對于經期血量較大的女性來說,不建議足浴,以免出血量加大。

預防痛經,中醫的日常調理方法

3.1情志調節

情志調節主要針對壓力大、長期緊張的女性朋友,可以通過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緩解緊張情緒,也可以利用五音療法來紓解壓力,借助音樂的不同音調來穩定情緒,從而促進身體氣血運行,減輕痛經。但是在此要注意,情志調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痛經,但如果經過情志調節后痛經依舊嚴重,那么則需要及時就醫,以免對身體造成其他損傷。

3.2針灸調理

針灸調理艾灸一般建議在月經前5-10天進行,這樣會獲得較為顯著的效果,而且針灸調理沒有副作用,并且可以達到改善全身癥狀的作用,其遠期治療效果相對于其他調理方法來說較為突出。通過采用耳針法、皮內針法、皮膚針法等方法,對特定穴位進行刺激,以此來緩解疼痛、調理月經。

3.3艾灸調理

艾灸調理主要應用艾絨和艾灸器,對中極穴、關元穴、三陰交穴等穴位進行艾灸,一般來說,在經期前幾天或者月經結束后的幾天進行持續艾灸可以獲得顯著效果,但要注意每次的艾灸時間最好控制在10-15分鐘左右,艾灸后不要吹風,并且2小時內也不碰冷水,最好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結束語

痛經并不是人們所說的“正常現象”,所以針對疼痛采取有效緩解和治療措施十分必要。通過以上幾種中醫小妙招,希望為廣大女性朋友們提供幫助,也希望經過中醫調理可以幫助女性朋友們擺脫痛經困擾,從而獲得高質量生活。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于網絡

來源: 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