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4時04分,小暑節氣到來,這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民諺稱“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意味著此時進入了全年最悶熱的時段,這跟北京這陣的天氣還真是契合。
最近咱們北京的天氣,可以說是“水深火熱”——早上出門像蒸桑拿,下午陣雨說來就來,晚上悶得睡不著覺。很多網友在留言“這天氣也太難熬了!”。小暑之后,北京的天氣形勢如何?悶熱天氣將持續多久?
本周北京悶熱、分散性降雨頻繁
據北京市氣象臺預計,今天白天多云間晴,預計最高氣溫將達34℃左右,和昨日基本持平,夜間最低氣溫24℃。不過,下午西部和南部有分散性雷陣雨,夜間仍有分散性雷陣雨,建議雨具隨身以備不時之需。
7月8日到9日,北京白天多分散性雷陣雨,7月10日和11日雷雨暫時休息,天氣轉為“多云”。7月12日以后,分散性降雨再次上線,同時空氣濕度增大,暑氣蒸騰的感受將更加明顯。
據預報,7月8日至15日,北京白天最高氣溫31℃-35℃,夜間最低氣溫24℃-26℃。
“回南天”和“桑拿天”的區別
最近,不少北京的網友調侃,這哪是北京?分明是廣東的“回南天”北上了!但氣象專家已經辟謠,這可不是“回南天”,而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副高”)帶來的“桑拿天”。 科普一下——“回南天”是華南地區2-4月的特殊現象,冷空氣撤退后暖濕氣流反攻,導致墻壁、地板“冒水”。
而北京的現狀則是,副高北抬,暖濕氣流北上,形成"桑拿天”——濕度高,但不會像“回南天”那樣讓物體表面凝結水珠。簡單來說,“回南天”是“墻壁流淚”,桑拿天是“空氣蒸人”,雖然都濕,但成因卻不同。
近期北方“桑拿天”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要說這“桑拿天”的“總導演”,那必須得是副高這位“氣象界大腕”了。今年它可是不按套路出牌,往年都是7月中下旬才“登臺獻藝”,今年6月下旬就提前“搶戲”了!它帶來的暖濕氣流就像給北京裝了個“巨型加濕器”,讓咱們提前一個月體驗到了三伏天的“酸爽”。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介紹,目前,整個副高控制著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進而引導著夏季風北推。當前,夏季風的北界已經到達東北地區南部、華北地區中南部、西北地區東部一帶,季風攜帶的水汽和熱量也隨之而來,形成了高溫高濕天氣。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許小峰也表示,近期北京的“桑拿天”是副高攜帶的暖濕氣團輸送到了北方造成的,在暖濕氣團的影響下,人的感覺就如同蒸桑拿一般。
小暑節氣后,“悶熱+降雨”常抱團來訪
小暑時節,暑氣蒸騰、濕熱交織,容易醞釀出激烈的雷雨。統計數據顯示,小暑不僅熱得突出,也是全年降水量最多和雷暴多發的時節。隨著副高的北抬,我國降水的“主戰場”逐漸向北轉移,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季結束,北方雨季陸續開啟。
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霍云怡表示,天氣悶熱即表示空氣中熱量和水汽充沛,提供了出現強對流天氣的熱力和水汽條件,此時如果有適當的觸發機制出現,強對流天氣便可能一觸即發。
對位于副高邊緣的華北中南部地區而言,太行山、燕山山脈等地形的抬升作用、近地面局地熱力差異以及來自更北方的冷空氣等,都可能是引發強對流天氣的原因。
北京市氣象臺提醒,近期高濕悶熱天氣下,午后或夜間容易出現陣性降水,外出時請做好防范。
這種天氣未來是否會成為北京夏季常態?
這樣的天氣,正常嗎?
正常!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說,夏天悶熱正常,今年就是稍微早了一點,往年基本是7月中旬。
事實上,北京每年夏季都會有一段時間出現這樣的濕熱天氣,一般出現在7月中下旬。“今年北京的濕熱天氣明顯提前了,從目前情況看,至少早了10多天,這與整個東亞地區的天氣形勢變化有關。”許小峰介紹,我國屬于典型的東亞季風氣候,每年雨帶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南北進退規律。今年江淮流域的梅雨季發生早,出梅也早,副熱帶高壓北推,造成華北較早出現濕熱天氣。
“類似今年的情況尚不能說是新常態,只能說是異常態。”許小峰強調,北京夏季氣溫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也確實出現了上升趨勢,氣溫升高后,大氣中的水汽含量也會增多,只要氣候變暖的趨勢得不到扭轉,這種狀況也難以改變。
悶熱天氣何時結束?
今明兩天,中東部地區高溫范圍有所收縮,這主要是由于北方高空槽東移、臺風北上帶來降雨降溫。但因為西南暖濕氣流持續不斷北上,中東部大范圍悶熱的天氣格局不會有明顯改變。明天夜間起,副高又將加強西伸,且位置偏北,7月10日前后華北、東北甚至西北地區東部都將在其掌控之下,屆時華北、東北等地高溫悶熱將發展加強,需保持關注。
氣象專家介紹,北京本周的天氣將受到4號臺風“丹娜絲”影響,北方地區會受到它的間接影響,比如臺風會影響副高的范圍、南風氣流的強度等。要等“丹娜絲”再次登陸之后,得到更豐富的觀測數據,才能對北京本周中后期的天氣進行更確切的預報。北京徹底擺脫悶熱的天氣得等到夏末,那時候北京將脫離副高的控制。
“桑拿天”對人體有何影響,該如何防范?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副首席李怡表示,高溫高濕環境會使人體散熱能力減弱,導致體溫調節失效,大量出汗也會導致脫水或者電解質失衡,影響循環系統功能,進而引發頭暈、乏力、心悸等中暑先兆癥狀,增加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急性發作風險。
對老人、孕婦、兒童以及慢性病患者來說,風險更為突出。
針對長期“桑拿天”,專家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防范:
對于一般人群,做好室內降溫,避開高溫外出,要主動多次補水,大量補充電解質。
對于老人、兒童等高風險人群,需要及時補水,避暑降溫,適當使用空調降濕功能,多待在通風處和陰涼處,盡量不要外出,要確保外出時有人陪伴,保持聯系,不適時要及時就醫。
對于慢性病患者,要遵從醫囑用藥,監測健康指標,不適時要及時求助。
對于戶外作業者,要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及時補水、補電解質,做好防護。
來源: 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