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梅雨季節來臨,潮濕悶熱的天氣不僅讓人體感不適,更成為心血管健康的“隱形殺手”。近期,各地醫院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明顯增多。天津康匯醫院王守力教授特別提醒,心肌梗死救治存在“黃金120分鐘”時間窗,若錯過最佳救治時機,患者可能面臨生命危險或遺留永久性心臟功能損害。

梅雨季為何成為心肌梗死高發期?

梅雨季節獨特的氣候特點對心血管系統構成多重威脅。

1.高溫高濕環境下,人體通過大量出汗調節體溫,導致血液黏稠度升高;

2.汗液流失伴隨鈉、鉀等電解質丟失,可能引發心臟電活動紊亂;

3.潮濕空氣中氧分壓降低,迫使心臟負荷加重;

4.氣壓頻繁波動易造成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引發血壓異常波動。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建筑工人、環衛工人等戶外勞動者存在三重高危因素:勞動強度大、水分補充不足、電解質失衡。此外,梅雨季節光照不足導致的維生素D缺乏,以及環境霉菌產生的毒素,都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識別心肌梗死:這些癥狀千萬別忽視

心肌梗死的典型表現是突發性胸骨后壓榨性疼痛,常持續超過15 min,可向左肩、背部或下頜放射,伴有冷汗、惡心等癥狀。然而現實中,許多患者的癥狀并不典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群,可能僅表現為輕微胸悶或乏力。

值得警惕的“非典型”心肌梗死信號包括:上腹部疼痛(易誤診為胃病)、單側牙痛(無明確牙科原因)、突發呼吸困難、不明原因冷汗、極度疲乏感。女性患者尤其可能出現非典型癥狀,如背部疼痛、惡心嘔吐等。梅雨季節若出現這些癥狀,特別是伴隨焦慮、瀕死感時,應考慮心肌梗死可能。

臨床上將心絞痛分為穩定型和不穩定型。穩定型心絞痛通常在體力活動時發作,休息后緩解;不穩定型心絞痛在靜息時也會發作,疼痛更劇烈、持續時間更長,這往往是心肌梗死前兆,醫學上稱為“急性冠脈綜合征”,需要緊急處理。

黃金120分鐘:時間就是心肌

“黃金120分鐘”指從癥狀出現到開通閉塞血管的理想時間窗。心肌細胞對缺血極為敏感,冠狀動脈完全阻塞20 min后,心肌細胞即開始不可逆壞死。每延遲30 min治療,患者一年內死亡風險增加7.5%。在120 min內完成血管再通,可最大限度挽救瀕死心肌,保護心臟功能。

然而現實情況不容樂觀,數據顯示我國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就診時間超過6 h,遠高于歐美國家的3 h。延誤原因包括:患者對癥狀認識不足、夜間不愿就醫、等待親屬陪同等。

一旦懷疑心肌梗死,應立即停止活動,撥打120而非自行駕車就醫。急救車上可完成心電圖檢查,醫院可提前啟動導管室準備。目前國內推行的“胸痛中心”建設正是為了縮短救治時間,實現“患者未到、信息先到;病人未至、醫生待命”的高效模式。

梅雨季節心血管防護全攻略

預防勝于治療,梅雨季節需采取全方位防護措施。

1.科學補水:每小時飲水200~300 ml,不要等到口渴再喝。可適量飲用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但糖尿病患者需選擇無糖產品。觀察尿液顏色是簡單有效的指標,理想狀態應為淡檸檬色。

2.工作調整:戶外工作者應避開10:00—15:00高溫時段,采用“工作20分鐘,休息5分鐘”的節奏。使用遮陽傘、冷卻毛巾等降溫裝備。同事間應建立“伙伴觀念”,互相觀察異常表現。

3.飲食管理:增加富含鉀的香蕉、土豆等食物,幫助維持正常心律??刂聘咧嬍?,避免血液黏稠度進一步升高??蛇m量食用薏米、赤小豆等利濕食材,但不宜過度利尿。

4.環境適應:利用除濕機將室內濕度控制在50%~60%為宜。溫差過大易導致血管痙攣,空調溫度建議設定在26℃左右。雨后初晴時往往濕熱最重,應減少外出。

5.健康監測:高血壓患者應增加血壓測量頻次,警惕晨峰現象。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血糖波動,高血糖狀態會加重缺血損傷。自測脈搏可發現不規則心律,正常成人為60~100次/min。

6.藥物準備:冠心病患者應隨身攜帶硝酸甘油,但需注意此藥可能加重低血壓。阿司匹林可在醫生指導下作為急救用藥,咀嚼服用吸收更快,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藥掩蓋癥狀。

特別提醒,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者,梅雨季節前應進行專項體檢,評估風險。吸煙會顯著加速動脈硬化,戒煙是降低心肌梗死風險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即使沒有癥狀,40歲以上人群也應每年檢查血脂、血糖等指標。

梅雨終將過去,但對心血管健康的關注應持之以恒。胸悶胸痛別硬扛,黃金兩小時是關鍵。多一分警惕,少一分風險,讓我們共同守護生命中最寶貴的心跳。

審稿專家:天津康匯醫院心血管內科王守力主任

來源: 康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