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這首傳唱了幾十年的《蘭花草》,歌詞由胡適創作。相傳胡適得到了一盆蘭花草,他非常喜歡,不僅悉心照料,還為此寫下了名為《希望》的白話詩。后來詩被譜上了曲子,就成了這首經典的歌曲。

而這只是眾多與蘭花有關的名人軼事之一。在我國,以“蘭”為名的植物眾多,它們其中一些是蘭科植物,而另外一些則是因為形態上和蘭花相似,也就被安上了帶“蘭”的姓名。這其實也體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對蘭花的推崇和喜愛。

圖源:Pixabay

01 蘭花文化中的“蘭”

在浙江的河姆渡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兩塊距今7000多年的陶片,上面刻有幾片植物葉片的形狀。根據當地的環境推斷,陶片上描繪的植物很可能是箬蘭(又名蝦脊蘭)。這是一種我國原生的蘭科植物,在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很常見。仲春時節,箬蘭往往在整個山巒成片開放,它的花朵小巧玲瓏,惹人喜愛。因此有學者推測,這兩件陶片可能就是中國賞蘭文化的開端。

進入我國的信史時代之后,“蘭花”就出現得非常頻繁了。在《詩經》中,有“溱(zhēn)與洧(wěi),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的詩句;而在《離騷》中,屈原則描述過“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其中的“蕳”和“蕙”都指代的是“蘭花”。

不過,根據這些詩句對蘭的描述,這個時候的“蘭花”主要指的是佩蘭。它并非蘭科植物,而是菊科澤蘭屬的物種。佩蘭全株都有類似薰衣草一樣的香味,我國古人會把它的葉片用來熏蒸或者沐浴,有時候也會作為香草佩戴??鬃臃浅O矚g佩蘭,曾說過“芝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他還將蘭花稱之為“王者之香”,蘭花也從此成為高潔典雅的象征。

盡管此時草本的“蘭花”究竟是誰還有爭議,但樹上的“蘭花”已經很明確了。同樣是在《離騷》中,就已經有了“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記載,木蘭最初指的是木本植物玉蘭,后來成為整個木蘭科植物的統稱。對于我們中國人,《木蘭辭》中那個英姿颯爽、替父從征的花木蘭家喻戶曉,木蘭也因此多了幾分“忠孝勇節”的文化屬性。

02 真正的蘭科植物

直到唐朝,“蘭花”才開始真正指代蘭科植物。這一方面是由于當時國家實力增強,園藝水平迅猛發展,人們對于植物的了解程度進一步加深;另外一方面,我國當時處于小暖期,都城長安的氣候能夠讓蘭花順利地生長。于是,這種原本在深山幽谷生長的野草,被移植到了繁華鬧市,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

到了宋代,隨著文化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蘭花不僅栽培日盛,并且對于蘭花的識別和分類也更加嚴謹。北宋著名的詩人黃庭堅,對蘭花尤其喜愛。在他的《書幽芳亭》中,他不僅以蘭花高貴獨特的品格比喻自己,也對蘭花進行了明確的劃分:“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蘭,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對蘭科植物進行了分類。

春蘭一般在春初時節就已經開放,葉子比較短,花箭上一般只開一朵蘭花;而蕙蘭花期晚于春蘭,并且葉子比較長,花劍上能看出五六朵蘭花。

在此之后,蘭花的種類日趨多樣,后來還出現了墨蘭、寒蘭、建蘭等。事實上,蘭科是植物界數量第二多的家族,至今已經發現了2萬多個物種。

為了便于區分,后世就將這些原產于我國,并且葉片細長、花朵精致的蘭科植物統稱為“國蘭”。與之作為對比,從國外引入,或者花朵和葉形上與國蘭有明顯區分的蘭科植物就被稱為“洋蘭”,比如蝴蝶蘭、卡特蘭、石斛蘭、文心蘭等。

圖源:Pixabay

03 張冠李戴,似蘭非蘭

而正如歐洲人喜歡用“apple”指代陌生的植物一樣,很多并非蘭科植物,但葉形或者花朵與蘭花有相似的物種,也不斷以“蘭”字命名。根據《中國植物志》的統計,名字帶“蘭”但不屬于蘭科的植物足足有168種,這也足見中國人對于蘭花的喜愛。并且這種情況,隨著東西方的頻繁交流變得越來越明顯。

在明代的《本草綱目》中,名字帶“蘭”但不屬于蘭科的植物只有澤蘭和馬蘭。馬蘭就是北方常見的綠化植物馬藺,它其實是鳶尾科的植物,因為花朵酷似蘭花而有了這個別名。有趣的是,后世曾有學者考證,友人送給胡適的那盆“蘭花草”并非蘭科植物,而是馬藺。

到了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中這個名單就多了好幾種。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紫羅蘭和米仔蘭。

紫羅蘭是十字花科物種,與白菜、蘿卜其實是一個家族的,只是因為開出的紫色花朵與蘭花有幾分相似,就以“蘭”為名了;米仔蘭又叫珠蘭、金粟蘭,實際上無論是花朵還是葉片與蘭花都大相徑庭,只不過它能釋放出陣陣幽香,所以我們的祖先同樣愿意用“蘭”字為其命名。

在同一時間進入中國的還有文殊蘭,它其實是石蒜科的物種,在清初的《廣東新語》這本書中首次被記錄。文殊蘭因為葉片、花朵與蕙蘭類似,又因為它原產于南亞,與佛教的傳播關系密切,因此它就以文殊菩薩為名,被稱為“文殊蘭”。

進入近代,這種“張冠李戴”,將非蘭科植物命名為“蘭花”的情況就更多了,很巧合的是,其中很多植物都來自非洲南部,比如吊蘭、香雪蘭、鶴望蘭以及君子蘭。

以君子蘭為例,它原產于南非,1823年被英國人發現并帶回英國,1854年它又從歐洲引入日本。因為它的種加名“nobilis”是“高尚、文雅”的意思,日本學者將其翻譯時就賦予了“高貴”的含義,到了我國它則被命名為“君子蘭”。

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過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寫過“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但其實他混淆了這兩個物種,蘆薈原產于西亞,很早就已經進入我國;而龍舌蘭是原產于墨西哥的植物,魯迅先生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龍舌蘭才剛剛傳入我國不久,他因為不熟悉這兩種植物的區別,因此搞錯了。

那么,讀者朋友們不妨猜猜看,龍舌蘭究竟是哪個部位與蘭花相似呢?

從古至今,以蘭為名的植物不斷增加,蘭花也逐漸承載了越來越多美好的寓意。無私奉獻的獨特幽香,堅強屹立的斗爭精神,素雅內雅的品格,何嘗又不是我們中國人的寫照呢?那么,你還知道哪些與蘭花有關的故事,歡迎在留言區與大家分享!

供稿單位:重慶科技館

作者:花園里的卡西莫多,科普工作者

審核專家:李春藜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