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骨骼健康,享受品質生活—骨病健康系列科普之3:

在兒童與青少年的成長旅程中,骨骼健康是支撐他們茁壯成長的重要基石。骨骼不僅是塑造體態的基石,還守護著內臟,支撐運動,并蘊藏著豐富的礦物質,不可或缺。對于正處于生長發育關鍵期的他們,骨骼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據統計,人體 90% 的骨量在 18 歲之前獲得,兒童時期的骨骼狀況對健康有著終身影響 。那么,如何科學地守護孩子們的骨骼健康呢?讓我們一同深入了解。

兒童與青少年骨骼的特點

快速生長

兒童與青少年的骨骼發育遵循階段性規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關鍵階段:

快速生長期(0-10 歲):兒童的長骨以年均5~7cm的速度增長,特別是在5歲至青春期前,每年的生長速度可達5-7cm,同時骨礦物質沉積也在加速。

青春加速期(女孩約11歲后,男孩約13歲后):受生長激素與性激素協同作用,身高突增速度顯著下降,平均每年增長8~10cm。

生長減速期(14-18 歲):骨骺線逐漸閉合,縱向生長放緩直至停止 。

可塑性強

他們的骨骼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就像柔軟的黏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塑造。不良因素如長期姿勢不當、營養不良等,可能導致骨骼形態變化。然而,這也為及早糾正習慣和治療骨科問題帶來了良機。研究表明,在骨骼發育的早期階段,及時干預不良姿勢,可有效降低脊柱側彎等問題的發生風險 。

軟骨成分多

兒童與青少年的骨骼中含有較多的軟骨成分。軟骨柔韌富有彈性,對骨骼生長至關重要。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逐漸硬化成堅實骨骼。比如,新生兒的顱骨尚未完全骨化,存在囟門,這是為了適應大腦的快速發育,之后囟門會逐漸閉合,顱骨也隨之骨化 。

常見的骨骼問題及應對

扁平足

扁平足在兒童中較為常見,表現為足弓低平或消失,走路時容易感到疲勞、疼痛。大多數兒童的扁平足是生理性的,隨著年齡增長,足弓會逐漸形成。日常應鼓勵孩子多做踮腳、跳繩等足部鍛煉,強化肌肉,促進足弓發育。若扁平足較為嚴重,影響行走和生活,可考慮佩戴矯形鞋墊或進行手術治療 。

脊柱側彎

脊柱側彎,即脊柱的一個或多個節段異常地向側方彎曲,宛如“C”形或“S”形的扭曲之美,實則是一種畸形。其早期癥狀不明顯,易被忽視。家長可細心觀察孩子的背部對稱性、雙肩高度及腰線是否一致,這些簡單的觀察方法能幫助進行初步的自我判斷。若懷疑孩子有脊柱側彎,應及時就醫檢查。對于輕度脊柱側彎,可通過佩戴矯形支具、參與專業的康復訓練等非手術手段進行有效治療;而重度脊柱側彎則可能需要借助手術進行矯正。據統計,青少年群體中脊柱側彎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需引起高度重視 。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意味著髖關節在發育的旅途中偏離了正常軌道,導致股骨頭與髖臼之間的和諧關系被打破。在新生兒期和嬰兒期較難發現,隨著孩子生長發育,可能出現跛行、髖關節疼痛等癥狀。新生兒呱呱墜地后,醫生會立即為其進行細致的髖關節檢查。早期發現可通過石膏固定等方法治療;若發現較晚,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

骨折

兒童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意外導致骨折的情況并不少見。鑒于兒童骨骼具有較強的再生能力,其骨折后的愈合速度相較成人更為迅速,因此治療方法也相應地有所不同。大多數兒童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療,如石膏固定、夾板固定等。但對于一些嚴重骨折,如開放性骨折、骨折伴有神經或血管損傷等,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在骨折愈合期間,要注意給孩子補充足夠營養,促進骨折愈合 。

促進骨骼健康的方法

合理飲食

骨骼生長需要充足的營養物質,如鈣、磷、維生素 D 等。家長需確保孩子飲食均衡,多攝入牛奶、豆制品、海鮮等富含鈣質的食品。牛奶是兒童補鈣的理想選擇,每100毫升牛奶含有約100-120毫克的鈣質。兒童每日鈣需求量隨年齡而異。例如,根據兒童成長需求,1-3歲的兒童每天需要約500毫克的鈣,而4-6歲的兒童則需要約600毫克。因此,建議孩子每天飲用2-3杯牛奶,即350-500毫升,以滿足其鈣需求。此外,補充維生素D能促進鈣吸收。多曬太陽是促進維生素 D 合成的天然方法,人體皮膚經紫外線照射可自行合成。此外,三文魚、金槍魚等深海魚類,以及豬肝等食物也富含維生素 D 。蛋白質同樣是構建骨骼的重要物質,瘦肉、雞蛋、豆類等富含優質蛋白質,應合理安排在孩子的飲食中 。

適度運動

適度運動對骨骼健康大有裨益。跳躍類運動如跳繩、籃球、排球等,對增加骨密度效果顯著。這些運動反復跳躍,能強烈刺激骨骼,促進骨小梁生成與排列,增強骨骼韌性。研究顯示,堅持跳繩的孩子,身高在一段時間內增長明顯加快。重量訓練同樣是增強骨骼健康的關鍵,利用啞鈴、杠鈴等器械鍛煉,能提升骨骼抗壓性和穩定性。此外,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雖對骨骼直接刺激不大,但能改善心肺功能,加速血液循環,為骨骼輸送更多養分和氧氣,間接助力骨骼健康。但要注意運動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運動造成損傷,運動前一定要讓孩子充分熱身,運動中佩戴好防護裝備 。

保持良好姿勢

良好的姿勢是骨骼正常生長的重要保障。家長應持續關注孩子的坐姿、站姿及走姿,及時糾正彎腰駝背、低頭玩手機、蹺二郎腿等不良習慣。選擇合適的桌椅也至關重要,桌椅高度應根據孩子身高調整,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舒適、正確的姿勢。據調查,青少年群體中因長期不良姿勢導致脊柱側彎等問題的比例較高,因此培養良好姿勢習慣刻不容緩 。

保證充足睡眠

生長激素的分泌在睡眠中達到高峰,特別是在深度睡眠階段,即NREM睡眠的第三和第四階段,此時分泌量可以達到白天的3-5倍。生長激素能促進骨骼生長和蛋白質合成,對兒童與青少年骨骼發育至關重要。研究顯示,晚上10點至次日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因此,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根據全國愛衛辦發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釋義》,小學生每天需要保持10至13小時的睡眠時間,而中學生則需要保證8至10小時的睡眠。建議孩子晚上10點前上床,確保睡眠環境安靜舒適,并避免睡前使用電子設備,以免藍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擾睡眠。

定期體檢

定期帶孩子進行體檢,是及時發現骨骼發育問題的關鍵。骨密度檢測就像骨骼的‘X光鏡’,能直觀顯示孩子骨骼的鈣質含量,準確評估骨骼健康狀況。X 線檢查能幫助醫生觀察骨骼形態、結構,發現是否存在骨骼發育異常。一般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每年至少全面體檢一次,尤其是有家族骨骼病史或發育異常跡象的孩子,應適當增加體檢次數。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干預和治療 。

兒童與青少年的骨骼健康關乎一生的幸福。家長需傾注關愛,學校應強化教育,社會需攜手共建,共同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充滿愛與科學的成長樂園,讓他們的骨骼在精心呵護下如小樹般茁壯成長,為未來的輝煌人生打下堅不可摧的基石。讓我們攜手行動起來,守護孩子們的骨骼健康,助力他們邁向美好的未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致謝原作者)。

參考文獻:

如何維護孩子骨骼健康:美國兒科學會《優化兒童和青少年骨骼健康》指南的解讀 - 丁香醫生

兒童健康骨骼的養成(百度百科)

來源: 徐斌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