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每年新發病例約占全球一半。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超過90%,而晚期則驟降至20%以下,早期篩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傳統胃鏡檢查帶來的不適感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近期,一項來自中國的突破性研究帶來了全新解決方案——無需插管、無需造影劑的CT平掃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其準確率甚至超過了專業放射科醫生!這項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自然·醫學》的研究,或將徹底改變胃癌篩查的現狀。
胃癌篩查的困境與突破
在我國,胃癌發病率居高不下,每年新增病例約40萬例,死亡病例超過30萬例。臨床數據顯示,早期胃癌患者接受規范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而進展期胃癌即使經過綜合治療,5年生存率也僅為20%~30%。
目前胃鏡檢查作為“金標準”雖能直接觀察胃黏膜,但屬于侵入性檢查,很多人因恐懼而拒絕。研究團隊指出:“我國胃鏡篩查依從性不足30%,特別是在無癥狀人群中。我們需要一種更易被接受的篩查方式。”這正是他們研發CT平掃+AI的初衷。
技術原理:當普通CT遇上AI
研究團隊收集了6720例患者的CT影像數據訓練AI模型,在獨立驗證中,該系統識別準確率達0.92,對晚期胃癌檢出率超過90%,對早期胃癌檢出率約50%,已顯著優于傳統CT讀片。
更驚人的是與專業放射科醫生的對比:AI的準確率(0.92)明顯高于13位放射科醫生的平均水平(0.76~0.85)。即使醫生在AI輔助下重新讀片,表現仍不及AI獨立判斷。此外,CT平掃+AI的優勢在早期胃癌和胃中段病變識別中尤為明顯。
真實世界驗證:四萬例數據說話
不僅上述的模型訓練,研究團隊還在41 178例真實世界體檢數據中驗證了CT平掃+AI的價值。結果顯示,兩家醫院分別檢出24.5%和17.7%的胃癌病例,其中23.2%~26.8%為早期胃癌。約40%確診患者原本無任何腹部癥狀,證明該系統具有早期發現的優勢。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前瞻性預測能力。在11例后來確診胃癌的患者中,AI對6個月前的CT掃描就能預測出7例高風險。其中一例T2期患者,AI在半年前的CT中就已發出預警,展現出強大的早期預測能力。
臨床應用前景與局限
CT平掃+AI系統具有多重優勢:無創便捷、成本效益高、高效準確、定位精準。這就像為CT掃描裝上了“胃癌雷達”,普通CT檢查時順帶完成胃癌篩查,對提高我國胃癌早診率意義重大。
然而研究人員強調它不可以完全取代胃鏡,而是提供重要補充。專家建議,AI篩查特別適合體檢接受CT檢查者、抗拒胃鏡檢查的中高危人群以及胃癌術后隨訪患者。但對于AI篩查陽性者、有明確消化道癥狀者和其他檢查提示高風險者,仍需胃鏡確診。研究人員特別提醒:“AI篩查陰性不代表絕對安全,如有持續胃部不適,仍需及時就醫。”
未來展望:癌癥篩查新范式
目前全國多中心驗證正在進行,預計納入10萬例以上。研究人員還在開發移動端應用,使基層醫院也能獲得頂級診斷支持。更長遠來看,這種技術路線可能拓展到多癌種篩查,如同時檢測食管癌、肝癌等。
隨著技術進步,研究人員預計未來3~5年內,這種“無感篩查”模式可能成為體檢標配。結合液體活檢等新興技術,或將實現更精準的個體化癌癥風險評估。
對于普通大眾而言,這意味著未來胃癌篩查可能變得像做一次普通CT那樣簡單。但專家也呼吁,現階段仍應重視胃鏡的確診價值,特別是高危人群(40歲以上、幽門螺桿菌感染、胃癌家族史等)應遵醫囑定期篩查。
參考文獻:Hu C,XiaY,Zheng Z,et al.AI-basedlarge-scale screening of gastric cancer from noncontrast CT imaging. Nat Med.Publishedonline June 24,2025.
來源: 康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