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甘甜多汁的荔枝成為不少人的心頭好。然而,在享受這份甜蜜時,可能引發一種被稱為“荔枝病”的急性病癥,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如何科學地預防應對呢?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急診科龍華君主任醫師為您來支招。

什么是“荔枝病”?

荔枝病是一種因短時間內大量進食荔枝(尤其未成熟荔枝)導致以低血糖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癥,中醫認為核心病機為過量食用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古籍《本草綱目》早有記載:“荔枝甘溫,多食生火,損脾傷胃”,與現代醫學的“荔枝病”病理機制不謀而合。

明明荔枝那么甜,為什么還會引起低血糖呢?

荔枝中含有大量的果糖,當人們大量食用荔枝后,果糖迅速進入血液,但它不能直接被人體利用,需要在肝臟中轉化為葡萄糖。短時間內大量攝入荔枝,會使肝臟“忙碌不堪”,轉化速度跟不上,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不僅不會升高,反而會因胰島素分泌增加而降低,從而引發低血糖癥狀。

從中醫來說,荔枝性溫味甘,過量食用易生“濕熱”,困阻脾胃運化功能。“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失健運則氣血生成不足,出現頭暈、乏力等“氣虛”表現。未成熟荔枝含生物堿,更易損傷脾胃陽氣,加重運化失常。

“荔枝病”有哪些癥狀?

“荔枝病”的典型癥狀多在食用荔枝后數小時內出現。初期,患者可能會感到頭暈、心慌、出汗、乏力、面色蒼白等,這是低血糖的常見表現。

若不及時處理,癥狀會進一步加重,出現嗜睡、抽搐、昏迷,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此外,由于大量食用荔枝還可能影響正常進食,減少其他營養物質的攝入,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消化道癥狀。

如何避免“荔枝病”的發生呢?

1.要控制荔枝的食用量,成人每天食用荔枝不宜超過10顆,兒童更應酌減,嬰幼兒最好避免。

2.盡量不要空腹吃荔枝,在餐后半小時至1小時再吃荔枝。餐后血糖相對穩定,可緩沖果糖影響。中醫認為,上午9-11點(脾經當令)脾胃功能較旺,此時食用更利于運化。

3.選擇成熟荔枝,避免未成熟果,未成熟果風險更高。

4.食用時可搭配生姜3-5片,以辛溫散寒,制約荔枝濕熱之性。或佐食陳皮10g煮水當茶服,可理氣健脾,助脾胃運化。忌與西瓜、綠豆等寒涼食物同服,避免加重脾濕。

5.為防患于未然,脾胃虛弱者每天按揉足三里(膝蓋下3寸)3分鐘具有健脾和胃,增強消化功能。虛寒體質可每周2次艾灸中脘穴(肚臍上4寸),可溫補中焦,改善脾胃虛寒體質。

遭遇“荔枝病”如何緊急處理?

1.輕癥(僅有頭暈、乏力、出冷汗等):

立即補充快速升糖食物:口服葡萄糖水、白糖水、蜂蜜水、糖果、餅干等。可飲用溫熱的紅糖姜茶,溫中散寒,調和氣血。癥狀緩解后仍需注意休息,保證后續正常進食。

2.重癥(出現嗜睡、抽搐、意識不清、昏迷):

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將患者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窒息,保持呼吸道通暢。在急救人員到來前,可嘗試點按人中穴(鼻唇溝上1/3與下2/3交點)、內關穴(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以開竅醒神,通調氣血。專業中醫師可在嚴格消毒條件下,于耳尖穴點刺放血數滴以清竅醒神。

專家提醒

急診科龍華君主任醫師提醒:“荔枝病”的本質是“過食傷脾”及由此引發的嚴重低血糖。預防的核心在于“適量食用”和“顧護脾胃”。一旦出現嚴重癥狀,必須爭分奪秒送醫急救,切勿僅依賴家庭處理。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以中西醫結合智慧守護脾胃健康,愿大家在享受荔枝美味的同時,平安度過清爽夏日!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急診科 馬鴻鈞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馬鴻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