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2年國家癌癥中心數據,我國每年肺癌新發約82.81萬例,死亡約65.70萬例,新發及死亡人數均居惡性腫瘤首位。手術是當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然而受疾病分期、基礎肺功能及合并癥影響,僅部分患者能接受手術。其中,心肺功能不全是早中期患者無法耐受手術的常見原因。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環境因素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發病率持續高位。研究顯示,肺癌患者中COPD患病率男性高達72.8%,女性達52.5%。COPD患者肺通氣和換氣功能下降,長期氧攝入不足導致肌力減弱、活動能力差及全身炎癥反應,顯著增加圍手術期風險和術后并發癥,部分早期肺癌患者甚至因肺功能差而喪失手術機會。

創新實踐

針對這部分患者,益陽市中心醫院胸外科積極開展圍手術期肺康復訓練,旨在改善患者肺功能、增強活動能力、縮短住院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為因心肺功能不全暫無法手術的患者創造手術可能。

案例分享:肺鱗癌合并COPD及哮喘患者的成功救治

患者苗女士,62歲,因“血糖控制不佳”入院。既往有支氣管哮喘合并COPD病史,同時患有糖尿病、冠心病。肺部CT及支氣管鏡活檢確診為右下肺中央型鱗狀細胞癌(cT1bN0M0 IA2期),需行右下肺葉根治性切除術。

▲圖1: 肺部CT影像顯示右下肺近肺門處約16mm*13mm軟組織結節(考慮中央型肺鱗癌)

▲圖2: 肺功能檢查報告提示中重度阻塞性肺通氣功能障礙,加之哮喘病史,術后若哮喘發作,極易出現呼吸衰竭而威脅生命安全,且右下肺葉功能約占全肺20%-25%,切除后呼吸功能恢復也面臨巨大挑戰

圍手術期呼吸道綜合管理方案

1.術前準備

①加強心理建設,保持積極心態;控制血糖、血脂及電解質等指標,加強營養支持,維持良好生理狀態。

②藥物治療:祛痰治療、支氣管擴張劑治療、吸氧治療、抗感染治療。

③呼吸道物理治療,方案以呼吸肌訓練及心肺功能訓練為主,具體如下:

腹式呼吸法:保持平臥位,雙手置于身體兩側,右手放在上腹部,左手置于胸部,口唇輕閉,舌尖抵住上顎。經鼻緩慢深吸氣,使膈肌盡量下沉、腹部隆起,自然停頓1-2秒。呼氣時,口唇微開,舌尖復位,順呼吸逐漸收縮腹肌,使腹壁下陷,將氣經口呼出,再以鼻吸氣。

縮唇呼吸法:經鼻腔吸氣,呼氣時將口唇縮緊,像吹口哨一樣,在4-6秒將氣體緩慢呼出。通過增加呼氣時的阻力,使支氣管內保持一定壓力,防止支氣管及小支氣管被肺內壓壓癟,促進肺泡內氣體排出,減少肺內殘氣量。

吹氣球/人工阻力訓練:深吸氣后勻速吹大氣球(選800-1000ml容量),直至無法吹出氣體,避免過度用力。頻率:每日5-6次,每次3-5分鐘。替代工具:呼吸訓練器可量化吸氣量,效果更直觀。

有氧運動:根據自身情況,在術前進行步行、騎自行車等有氧運動,可提高心肺耐力、增加肺部通氣量,改善身體的氧氣利用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強度和時間,逐漸適應身體負荷。

苗女士經過術前的胸外科制定的呼吸功能強化鍛煉后,自覺呼吸狀況較前好轉,復查肺功能也顯示有所改善。

▲圖3:術前呼吸訓練后肺功能復查報告(顯示改善趨勢)

2. 術中管理

胡世鋒副主任醫師帶領郭昊醫師、王興醫師,成功為患者實施了全麻胸腔鏡下右下肺葉切除+縱隔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病理提示:右下肺鱗癌pT1bN0M0 IA2期,為早期肺癌。

▲圖4:切除的右下肺葉病理報告

關鍵措施:

①胸外科術前對手術充分進行規劃及預判,加上成熟科學的肺癌根治手術經驗,使手術迅速精準完成,縮短了患者手術麻醉時間,也為術后呼吸功能恢復打好基礎。

②術中對氣道分泌物的積極清理,減少了術后呼吸道分泌物的殘留,使氣道通暢。

③體溫管理:保持術中正常體溫,防止低體溫導致的凝血功能障礙和感染風險。

④胸外科常規開展的肺癌胸腔鏡手術微創小切口,及術中手術切口周圍的肋間神經阻滯,為術后切口的鎮痛提供了保障,改善患者術后咳嗽無力、排痰困難等不適,提升患者術后呼吸鍛煉舒適度。

3. 術后康復至出院

①早期拔管與鎮痛:采用神經阻滯或非甾體抗炎藥(NSAIDs)進行多模式鎮痛。

早期活動:術后6-12小時內鼓勵患者床上活動,24小時內下床行走,預防深靜脈血栓(DVT)和肺不張。

早期恢復飲食:術后6小時開始流質飲食,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胸腔引流管管理:減少不必要的引流管留置時間,降低感染和疼痛風險。

②咳嗽訓練與有效咳嗽:通過鼻子深呼吸,將空氣充分引入肺部,使胸部膨脹。將頭向前傾,使喉嚨處張開,用力咳嗽數次,直到感覺到呼吸道有痰液排出為止。咳嗽時可以用手扶住胸部,幫助胸部更好地擠壓,加強咳嗽效果。咳嗽排痰時予以拍背,以排出氣管、肺內的分泌物和痰液,并使用機器輔助排痰治療。

③術后藥物治療:祛痰治療、支氣管擴張劑、解痙、吸氧、抗感染治療。

④吹氣球及深呼吸功能鍛煉,促進肺復張,改善呼吸功能。

總結

肺癌手術是治療早期肺癌的最佳選擇,但很多患者因合并嚴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導致肺功能差,被視為“手術禁區”,遺憾錯失根治機會。這位62歲合并中重度COPD和哮喘的苗阿姨就是典型例子,她的右下肺癌需要切除約25%功能的肺葉,風險極高。

益陽市中心醫院胸外科團隊的核心策略是:將呼吸康復貫穿手術全程!

術前“強肺”: 不是簡單用藥,而是量身定制“呼吸訓練套餐”(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吹氣球/阻力訓練)結合藥物(祛痰、抗炎、支擴)和有氧運動,目標是短期內盡可能提升肺儲備和咳嗽排痰能力,把“脆弱”的肺練得“強壯”一點,為手術耐受打好基礎。

術中“護肺”: 利用胸腔鏡微創技術減少創傷;手術追求精準快速,縮短對肺的干擾時間;特別注意保持氣道通暢和體溫穩定;采用神經阻滯鎮痛,為術后敢咳嗽、早活動做準備。

術后“復肺”: 核心是“快速康復”:強效鎮痛讓患者敢咳敢動;盡早下床防血栓和肺不張;持續呼吸訓練(咳嗽、深呼吸、吹氣球)和必要的藥物支持,幫助剩余肺組織盡快“張開”代償。

這個成功案例證明,即使肺功能基礎較差,通過科學、系統、個體化的圍手術期呼吸道綜合管理(術前積極準備+術中精細保護+術后快速康復),也能顯著降低手術風險,讓更多原本無法手術的肺癌患者獲得根治性治療的機會,重獲新生!這體現了現代胸外科追求精準微創與快速康復結合的綜合治療理念。關注肺功能,做好呼吸管理,是肺癌手術安全與成功的重要保障!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益陽市中心醫院 王興 胡世鋒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來源: 益陽市中心醫院 王興 胡世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