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ICU)**成功救治了一名特殊患者:在持續多日雨水悶熱天氣后,因突遇烈日酷暑仍堅持長時間戶外運動,最終確診為熱射病。

這種高溫高濕的“桑拿天”,恰是中醫所言“熱邪夾濕”的兇險時節。患者送醫時體溫已突破安全閾值,更因橫紋肌溶解誘發腦、心、腎及凝血系統多器官功能衰竭,經ICU團隊中西醫協同搶救才脫離生命危險。

熱射病是什么?

熱射病是中暑最危重的階段,在高溫高濕環境下,人體產熱劇增、散熱崩潰,核心體溫急速飆升超過40℃,如同體內“煮開”,引發致命連鎖反應:

**1.細胞“煮熟”:**高溫直接損傷細胞,導致死亡。

**2.炎癥風暴:**全身爆發失控的劇烈炎癥。

**3.“肌肉溶解”(橫紋肌溶解):**肌肉細胞壞死破裂,釋放肌紅蛋白等毒素入血。中醫稱之為熱毒熾盛,燔灼筋脈。

**4.多器官“崩潰”:**極易引發腦水腫、心衰、腎衰、凝血障礙(DIC)等。中醫稱之為熱入心包、熱盛動風、耗氣傷陰、瘀熱互結,終致“臟竭”。

濕熱天氣為何更兇險?

中醫強調“暑多夾濕”。潮濕空氣阻礙汗液蒸發,使熱邪更難散出。濕與熱相互勾結,如油入面,更易困阻氣機,蒙蔽清竅,加重病情。

如何預防熱射病?

1.西醫措施

避高溫:10點至16點避免高強度戶外活動。

勤補水:少量多次飲水,勿等口渴。運動時每小時補充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500~1000ml。

巧穿著:輕薄、淺色、透氣衣物,戴寬檐帽、墨鏡,涂防曬霜。

適應與休息:逐步增加戶外活動時間,運動中定時在陰涼處休息。

識先兆:關注尿液顏色(深黃提示脫水),警惕頭暈、乏力、惡心、心慌等癥狀。

中醫妙招

1.清暑祛濕茶:烏梅3~5顆+生山楂10g+陳皮5g+荷葉5g+金銀花5g,沸水沖泡代茶飲。濕熱重者(舌苔黃膩),可加白扁豆10g或藿香5g(遵醫囑)。

2.穴位保健:按揉內關穴(手腕內側,腕橫紋上2寸)、曲池穴(屈肘,肘橫紋外側端)、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每穴按揉1~2分鐘,有助調理氣機,清熱防暑。

3.飲食調養:多吃西瓜、黃瓜、冬瓜、綠豆、薏米等清熱解暑、利濕的食物。忌油膩、辛辣、溫補之品。

急救“黃金3分鐘”

發現疑似熱射病患者,立即行動!

1.火速降溫

轉移:立即移至陰涼通風處。

脫衣:快速脫去外衣散熱。

物理降溫:用冷水(冰水更佳)澆淋全身(重點:頸、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處),或用濕冷毛巾、冰袋包裹覆蓋全身。扇風加速蒸發。最快速度將核心體溫降至39℃以下!

2.緊急呼救

同時立即撥打120,明確告知“疑似熱射病,急需搶救”。

3.維持循環

如患者清醒能飲水,給予含鹽的清涼飲料(如運動飲料)。昏迷者禁止強行灌水!

4.中醫急救輔助(需專業人員操作)

十宣放血:由專業中醫師用消毒三棱針快速點刺十指尖(十宣穴)放血數滴,可助開竅醒神、泄熱解毒。

刮痧:在頸部、背部膀胱經(脊柱兩側)進行刮痧,可輔助瀉熱、通絡、祛邪(皮膚破損或有凝血障礙者禁用)。

重癥救治

1.西醫支持(ICU內)

快速降溫:冰毯、冰帽、冰鹽水輸注、血管內降溫等強化手段。

器官功能支持:呼吸機、血液凈化(清除肌紅蛋白毒素、糾正腎衰)、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糾正凝血障礙、腦保護等。

嚴密監測:體溫、生命體征、電解質、肝腎功能、凝血功能、肌酸激酶等。

2.中醫協同救治

急性期(熱閉心包,熱盛動風):使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鼻飼或灌腸),發揮清熱解毒、豁痰開竅、息風止痙之效,輔助保護腦細胞,減輕神經系統損傷。

恢復期(氣陰兩傷,余邪未清):根據辨證,選用生脈飲(益氣養陰)、清絡飲加減(清透余熱、養陰生津)等方藥,促進器官功能恢復,減輕后遺癥。

3.中西醫結合優勢

西醫在快速降溫、生命支持、阻斷器官損傷鏈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中醫則在整體調治、清熱解毒開竅、減輕炎癥風暴、促進受損組織修復、調理后期體質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兩者結合,能更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改善重癥患者預后。

專家提醒

重癥醫學科萬榮文主任醫師提醒:熱射病是醫療急癥,預防遠勝于治療!濕熱天戶外運動,務必做好防護,若發現“昏迷+無汗+高熱(常無汗)”者,請立即撥打120并實施冷水浸浴降溫!記住:早1分鐘降溫,多1分生機;中西醫結合救治是應對熱射病的“黃金方案”。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 重癥醫學科 彭韻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92)

來源: 湖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彭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