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永川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鄒靜波主任技師,重慶文理學院藥學院 羅潔副教授
人博卡病毒(HumanBocavirus)從病毒分類學角度上屬于GroupII(SsDNA病毒)細小病毒科細小病毒亞科的病毒,常見的有HBoV1~4型。2005年8月,瑞典學者Allander等從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兒的鼻咽分泌物中首次分離得到一種新型人類細小病毒并命名為人博卡病毒(HBoV),一個月后,澳大利亞學者再次從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兒童中,檢獲同一種病毒。2006年8月,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和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合作利用體外DNA檢驗技術,繼瑞典、澳大利亞之后,國內醫學界首次檢測出HBoV。
2022年5月,永川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利用液相懸浮芯片檢測技術首次檢出2例HBoV,證實了在永川區域內HBoV的存在,需要引起兒科臨床高度重視。
HBoV是一種無胞膜、單鏈線狀DNA病毒,基因組全長為5.2~5.3kb,由三個閱讀框構成。HBoV的非結構蛋白(NSl、NPl)區域是基因組中比較保守的部分,而位于編碼核衣殼蛋白(VPl和VP2)的區域較易發生突變。
博卡病毒通常感染腸道和呼吸道。一些病毒可能會通過胎盤傳播,導致胎兒先天感染。 作為與人類急性呼吸道感染密切相關的新型病毒,人博卡病毒通過空氣傳播,容易使嬰幼兒罹患肺炎、支氣管炎和支氣管肺炎等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發熱、喘息、腹瀉等癥狀,高發人群為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季節特征或與地域相關。博卡病毒過去在動物體之間傳播,傳染性較弱,感染兒童多在周歲左右,癥狀與普通感冒類似,多為發燒。
博卡病毒與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共感染率可高達51%,博卡病毒可以以低拷貝數長期存在于 呼吸道,血液以及尿液中達一個月之久。HBoV感染可以單獨存在,也可與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混合感染,且混合感染率較高,多出現在低copies博卡病毒的患兒樣品中。
幾乎所有HBoV感染兒童均有咳嗽,主要為陣發性干咳,其他常見臨床癥狀依次是:發熱(71.2%)、喘息(31.0%)、腹瀉(8.0%)及呼吸困難(5.7%),臨床診斷為支氣管肺炎(60.9%)、肺炎(23.0%)、毛細支氣管炎(10.3%)、急性支氣管炎(2.3%)、支氣管哮喘(2.3%)和喉炎(1.1%)。此外有研究還發現,19.0%的HBoV陽性患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廣泛軟化(中度)、先天性氣管畸形及先天性腭裂等基礎疾病,且均出現較為嚴重的臨床表現,提示HBoV可能導致嚴重感染。
HBoV感染后,除可主要引起患兒呼吸道感染癥狀外,亦可能與胃腸道疾病有關。但不同學者對于HBoV是否為引起急性胃腸炎的重要致病病毒的意見并不一致。韓國也同時報道,在患有急性胃腸炎的患兒中,HBoV的陽性率僅為0.8%,說明其與急性胃腸炎的關系不大;芬蘭的研究顯示,HBoV與輪狀病毒、星狀病毒、諾如病毒的混合感染率較高,因此很難得出是由于HBoV感染直接引起胃腸道的疾病。
HBoV感染與免疫抑制目前已有關于在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患者中檢測到HBoV的臨床病例報道,如器官移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通常成年人感染HBoV多為病情較輕的上呼吸道感染,但HBoV可能也會引起免疫抑制成年人和兒童發生重癥的呼吸道感染癥狀。HBoV是否會像其他細小病毒家族成員一樣可以引起持續感染還有待繼續研究。
來源: 鄒老師的科普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