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機合成領域,給“惰性”的C-H鍵(碳氫鍵)精準“加氧”一直是道難題——這類反應就像在密集的化學鍵“森林”里精準修剪,傳統方法要么依賴高溫高壓的強氧化劑,要么選擇性差、副產物多。我國科研團隊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用“光催化產H?O?+酶催化氧化”的“接力賽”模式,讓這一過程變得高效又“溫柔”:關鍵產物產率最高達81%,手性純度(ee值)更接近完美的99%。

酶催化的“甜蜜煩惱”:H?O?的“雙刃劍”

非特異性過氧合酶(UPO)是生物催化領域的“明星”——它能在常溫常壓下催化C-H鍵氧化,甚至能區分手性分子的左右結構,是合成藥物、香料等手性化合物的理想工具。但它有個“致命弱點”:必須依賴H?O?作為氧化劑,卻對H?O?濃度極其敏感——濃度稍高就會“罷工”甚至失活。因此,如何“細水長流”地為UPO提供H?O?,成了制約其應用的核心問題。

光催化產H?O?被視為理想方案:利用太陽能驅動氧氣還原反應,邊產邊用,避免H?O?積累。但常用的硫化鎘(CdS)半導體催化劑有兩個“硬傷”:一是表面容易分解生成的H?O?,二是光生電荷(電子-空穴對)復合快,效率低。

給CdS“穿外衣”“裝引擎”:雙重改造激活催化

科研人員給CdS設計了一套“升級方案”:首先,用超分子聚合物(由烯丙胺和聯吡啶二羧酸自組裝而成)給CdS“穿外衣”。這層“外衣”像“保護盾”,既能減緩H?O?在CdS表面的分解,又能減少光腐蝕(光照射導致的催化劑損耗)。接著,在“外衣”上錨定一種銠配合物[Cp*Rh(bpy)H?O]2?,相當于給催化劑“裝引擎”——這種配合物能選擇性促進“雙電子還原路徑”,讓氧氣更高效地轉化為H?O?,同時避免生成有害的羥基自由基(會破壞酶活性)。

改造后的催化劑M@CdS,光催化產H?O?的速率達到1345 μmol·L?1·g?1·h?1,是純CdS的2.4倍。更重要的是,它能穩定運行5次以上,“耐用性”大大提升。

光酶“接力賽”:C-H鍵氧化“精準度”拉滿

有了穩定的H?O?供給,M@CdS與UPO組成的“光-酶催化體系”開始了“接力”:光照下,M@CdS持續“生產”H?O?;UPO“接住”H?O?,將其轉化為活性中間體,精準攻擊底物分子的C-H鍵,生成手性醇類化合物。

實驗顯示,以乙苯為模型底物,這一體系的產率高達81%,產物的手性純度(ee值)達99%——幾乎只生成一種手性構型的產物。擴展實驗中,包括不同取代基的芳香烷烴、環烷烴在內的多種底物,都能轉化為對應的手性醇,產率51%-88%,ee值90%-99%。

從實驗室到工業:還有幾道“坎”?

這項研究為惰性C-H鍵的選擇性氧化提供了新思路,但要走向實際應用,仍需解決幾個問題:如何進一步提升催化劑的長期穩定性?如何降低銠等貴金屬的使用成本?此外,UPO的大規模制備和固定化技術也需要優化,以適應工業生產需求。

未來,隨著光催化劑設計和酶工程技術的進步,這類“光-酶耦合”體系可能成為綠色合成的“利器”——在制藥、精細化工等領域,為高附加值手性分子的合成提供更高效、更環保的路徑。

來源: 化學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