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小編又來為您科普咯~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一種奇葩的深海“玫瑰”。
此時新來的朋友可能會被它們花朵般的外形騙到,但是熟悉頌小編套路的朋友可能就會淡定地等待頌小編揭秘。
沒錯,這次的嘉賓依然不是花朵,而是來自深海熱液區的生物——管蟲。
深海“玫瑰”——管蟲
管蟲,又名管蠕蟲、管棲蠕蟲,是環節動物門(Annelida)多毛綱(Polychaeta)多種管棲海生蠕蟲的通稱。它們身長可以達到1~2米,上半身看起來像白莖紅花的巨型花朵,下半身連著一根白色礦物質管子,因此被稱為管蟲。
管蟲不僅身材纖長,還很長壽。有科學家推測,管蟲是最長壽的動物之一,有些個體可能已經活到了250歲。
管蟲喜歡附著在海底底層巖石上,紅色花瓣狀的肉頭部分可以活動,肉頭部分由一片片花瓣狀觸手沿著中軸線緊密排列,觸手上有羽毛狀的絨毛。由于管蟲的血液中充滿飽和鐵質血紅蛋白,所以它的肉頭部分像玫瑰一樣鮮紅。
平時管蟲喜歡將紅色肉頭部分伸出管外,在海水里舒展著,下端圓柱形的管子是管蟲給自己建造的“保護甲”,在被螃蟹或是其它食肉動物觸碰的時候,它們柔軟的身體會整個兒躲進下端的白色管子里面。
熱液區的奇葩生物
管蟲通常生活在幾千米水深處的深海熱液區,這里高溫高壓,四周漆黑一片,還充滿了硫化氫。這種硫化物對很多生物來講是足以致命的毒藥,但凡攝入一點,它們血液里的一種酶就會失活,這些生物就會因為無法呼吸而立刻死亡。
但是對于生活在深海熱液區的管蟲來說,硫化物卻是它們的生命之源。
雖然沒有嘴和消化系統,但是管蟲體內有數以億計的細菌與它們共生。這些共生菌會利用硫化氫 、二氧化碳和氧氣,還有氮、磷和其他溶解于海水中的營養物,合成碳水化合物和其它營養成分,而管蟲可以吸收這些碳水化合物,作為生存所需的營養品。但是想要從熱液中獲取硫離子、在海水中獲得氧氣,就需要它們生活在能同時接觸到海水和熱液的區域。這樣,管蟲的管狀部分就要固定在熱液附近,而紅色的頭部要漂浮于海水中。這種需要身體跨越十幾度、甚至幾十度溫度梯度的生物是極其罕見的。
熱液噴口附著的蝦、海葵、瓷蟹、貽貝等生物
在深海熱液區,除了管蟲以外,還有貽貝、牡蠣等生物不需要光合作用,不需要以植物作為食物鏈的基礎。在黑暗、酷熱的環境下,它們可以靠體內的共生菌通過化學合成有機質的方式來維持生命活動。與此同時,在生物體外也會有細菌大量繁殖,并在海底表面形成厚厚的“菌席”,成為蝦、蟹等生物的食物來源,這就是大洋深處的“黑暗食物鏈”。
熱液區海葵、貽貝等生物
不知不覺,“‘頌’讀深藍”欄目已經陪伴大家走過五期的時光了。前四期,頌小編為大家介紹了結構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海綿,五彩斑斕的珊瑚、“水下運動健將”海蛇尾以及絢麗多彩的“用毒高手”海葵。加上這一期的管蟲,五期的“頌讀深藍”里共登場了五種海洋生物。
那么也許有朋友就想問啦,海洋里一共有多少種生物呢?根據一項綜合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大約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是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海洋至今依舊是未被充分勘探的領域,我們目前對于海洋生物的認知也極為有限。如今,科學技術研究的深入使得越來越多新的海洋物種被發掘和認識,可遺憾的是,還有很多海洋生物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海水溫度升高、海水污染等問題已經滅絕或走在滅絕的道路上……
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劃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路特葛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爾說:“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不只是海洋狀況的重要指針,同時也是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
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愛護海洋環境,是本世紀最為普遍卻也最為重要的話題。頌小編在這里呼吁,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守護這顆蔚藍星球,與海洋和諧共處,和其他生物一起分享這個美好的世界、一起感受大自然對生命的美好饋贈吧!
來源: 大洋樣品館 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