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春雨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麻醉科 主治醫師
審核:史成梅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麻醉科 主任醫師
70歲的李阿姨近年來一直飽受膝關節疼痛的困擾,骨科醫生為她開具了住院通知單,可她依舊眉頭緊鎖,在醫生的耐心詢問下,她終于道出心中的顧慮:“大夫,我之前做過腰椎手術,還有冠心病,長期服用抗凝藥,像我這種情況,應該采用什么樣的麻醉方式?手術后會不會很疼啊?”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像李阿姨這樣對全身麻醉術后鎮痛心存疑慮的患者不在少數,難道全身術后鎮痛真的只能靠“忍”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當患者從全身麻醉狀態下蘇醒,疼痛可能會如不速之客般悄然來襲,但別擔心,多模式鎮痛這位強大的“戰士”早已嚴陣以待。面對如火焰般兇猛的圍手術期疼痛,多模式鎮痛像一支強大的“消防團隊”,在圍手術期每個階段都在忠誠地守護著患者。
1.超前鎮痛
手術當日清晨,護士遞給李阿姨一片藥讓她服下,李阿姨好奇地問道:“護士,術前不是不讓吃東西、喝水嗎?這是吃的什么藥?”
下面就來詳細講講術前鎮痛準備。
(1)患者教育:在手術前,醫生會向患者介紹多模式鎮痛的概念和方法,讓患者了解術后疼痛的管理策略,從而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
(2)藥物預處理:在手術前,可酌情使用鎮痛藥物,如阿片類藥物、α2受體激動劑、非甾體抗炎藥等,阻斷機體對炎癥因子的反應,達到減輕術后疼痛的目的。
術前口服藥就是超前鎮痛的一種方式,其優點是無創、便捷、患者依從性高,局限性是存在個體差異性、起效較慢、需術前服用。超前鎮痛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減輕患者術后的不適感,合理應用還能降低術后并發癥風險,促進術后康復。
2.術中鎮痛
進入手術室,李阿姨好奇地問麻醉醫生:“大夫,我做膝關節的手術,為什么要在大腿根部打止痛針呢?這會不會對手術有影響呀?”
這正是神經阻滯麻醉的神奇之處。
神經阻滯麻醉:在手術開始前,麻醉醫生在支配手術區的神經周圍注射局部麻醉藥進行阻滯麻醉,這種方式能減少術中阿片類藥物的用量,精準地針對手術區域,有效鎮痛。同時,它還能降低圍手術期惡心嘔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風險,進一步加速術后快速康復。
此外,術中還會采取關節周圍混合藥物注射麻醉。術者可以采用關節周圍局部浸潤麻醉的方式,給予局部麻醉藥、阿片類藥物、皮質激素、非甾體抗炎藥等混合藥物,操作方便,效果確切,可延長術后鎮痛的時間。
3.術后鎮痛
李阿姨一覺醒來,骨科醫生已經順利完成手術。返回病房后,李阿姨發現多了一位“機器小大夫”——術后鎮痛泵。怕疼的李阿姨總想按一按,但這鎮痛泵是按得越頻繁效果越好嗎?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實際上,術后鎮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藥物鎮痛: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選擇合適的鎮痛藥物進行治療。可以采用口服、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等方式給予藥物。患者自控鎮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PCA)常用于全身麻醉術后鎮痛,通過靜脈/神經阻滯留置導管持續泵注麻醉藥物,除了“背景”劑量(即恒定輸注劑量)外,患者可通過按壓自行追加給藥,以滿足鎮痛治療的個體化需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藥物就存在不良反應的風險,術后應用阿片類等鎮痛藥物可能引起相關并發癥,因此,PCA的使用需要注意極限劑量,警惕呼吸抑制。
(2)物理鎮痛: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物理鎮痛方法進行治療,如冷敷、熱敷、按摩等。
(3)心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緩解緊張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可以采用分散注意力等方式,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受。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藥物能單獨有效地控制重度疼痛又毫無不良反應,多模式鎮痛——即不同鎮痛方法和鎮痛藥物的聯合應用是大勢所趨。
4.多模式鎮痛的個體化治療
多模式鎮痛是指聯合應用不同鎮痛技術或作用機制不同的鎮痛藥物,作用于疼痛傳導通路的不同靶點,實現鎮痛效果的相加或協同,同時,減少單一藥物的劑量,減輕不良反應。
不同患者對疼痛的感受和耐受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的疼痛管理。麻醉醫生會綜合考慮患者的年齡、性別、身體狀況、手術方式等因素,制定適合患者的鎮痛方案。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鎮痛藥物可能導致惡心、嘔吐、頭暈、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在用藥期間,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藥物劑量和種類,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在進行物理鎮痛時,需要注意治療的安全性。如冷敷時要避免凍傷,熱敷時要避免燙傷,按摩時要避免加重手術部位的損傷。心理干預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和實施。對于一些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干預。
全身麻醉術后鎮痛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單純止痛的范疇,更是成為幫助患者邁出術后康復的第一步,避免急性生理性疼痛進展為慢性病理性疼痛。如今,疼痛管理變得更加高效和人性化,不僅治療效果越來越好,還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強舒適化體驗,增加醫患合作戰勝疾病的信心。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