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體檢
血常規都是最基礎的檢查項目
但拿到報告單時
面對白細胞、紅細胞
血小板那些"↑""↓"的箭頭
你是不是總犯嘀咕
這些數字到底代表什么?
哪些異常可能藏著血液病的風險?
有人說,血常規異常=血液病?
其實沒那么簡單
但白細胞異常伴隨貧血或血小板減少時
確實需要敲響警鐘
小心被稱為“血癌”的白血病
血液病是基因決定的嗎?
后天因素會不會誘發?
發現異常又該怎么科學應對?
01血液病:惡性與良性都可能存在的健康威脅
血液病涵蓋惡性與良性兩大類:
惡性血液病:
以白血病為代表,因白細胞惡性增殖導致,惡性程度高,被稱為**"血癌"**,未及時治療可能短期內危及生命。
良性血液病:
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由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雖進展緩慢但可能導致不可逆損傷。
注意:部分遺傳性血液病雖少見,但危害嚴重且需終身治療。
血液病由多種原因引起:
遺傳性血液病確實由基因突變引起,但僅占部分病例;
**環境因素(如輻射、病毒感染)**亦可導致獲得性基因突變,引發白血病等;
自身免疫異常(如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損傷)同樣是重要病因。
02體檢至關重要
數值異常要小心
血常規是篩查血液病的基礎工具,重點關注以下指標:
【白細胞:免疫防御細胞】
過低:可能提示存在骨髓衰竭或免疫缺陷;
過高:則可能與感染或白血病等病癥相關。
【紅細胞:氧氣運輸載體】
減少:通常意味著患有貧血;
增多:則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血紅蛋白】
當血紅蛋白數值與正常范圍存在顯著差異時,需警惕特殊貧血類型,比如地中海貧血、溶血性貧血等。
【血小板:止血功能核心,參與血栓形成】
過低:會使機體出現出血傾向;
過高:增加心腦血管梗塞風險。
檢查建議:
血常規異常需結合骨髓穿刺、影像學等進一步檢查確診。
注意:
理性看待報告,單一指標輕度異常無需過度恐慌,動態觀察變化趨勢。
若白細胞異常同時伴有貧血和(或)血小板減少(即兩種或三種情況并存),往往意味著問題較為復雜。
白血病比較常見的典型血常規表現有:白細胞總數異常增高,同時伴隨著紅細胞/血紅蛋白下降,以及/或者血小板計數下降。
也就是血常規報告常提示存在2系及以上的細胞異常:白細胞異常+紅細胞/血紅蛋白減少,或白細胞異常+血小板減少,或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3系均有異常。
也存在個別白血病案例,其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處于正常范圍,但伴有難以解釋的反復發熱、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等癥狀,這種情況也需安排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
患上白血病后,患者一般會出現貧血、出血、感染、發熱以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表現。
流鼻血≠白血病
兒童鼻出血多因鼻腔黏膜脆弱或環境干燥,屬常見現象;
白血病相關鼻出血常伴牙齦出血、皮膚瘀斑、發熱等全身癥狀;
單純鼻出血無需恐慌,持續異常出血需就醫檢查。
03這些行為正在掏空你的健康
過多接觸含苯及含苯有機化合物:
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品,比如苯,是引發白血病的原因之一。
研究發現,接觸高濃度苯的工人中,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發生率更高。
染發劑、裝修材料、各種板材、汽油中均含有化學有害物質,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
過多接觸X線及其他有害射線:
一次大劑量照射或多次小劑量照射都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全身照射尤其是骨髓受到照射時,會致使骨髓中血細胞前體的活性降低,進而導致免疫力下降,使機體易受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體的感染。照射數月后,還能觀察到染色體的斷裂和畸變,這可能會誘發白血病等疾病。
嬰幼兒及孕婦對放射線較敏感,易受傷害,女性在懷孕期間,要避免接觸過多的放射線。不過偶爾的、醫療上的X線檢查基本上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04 貧血:病因復雜的"健康警報"
貧血并非獨立疾病,而是多種問題的外在表現:
常見原因:
營養性貧血:
育齡女性因節食減肥、月經失血導致缺鐵性貧血。
造血功能障礙:
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骨髓疾病。
其他疾病影響:
惡性腫瘤骨髓轉移、慢性炎癥等。
05血友病
遺傳缺陷導致的"玻璃人"困境
血友病是一種因凝血因子VIII或IX缺乏導致的遺傳性出血性疾病,患者自幼出現異常出血傾向,輕微創傷即可引發嚴重出血,關節反復出血可導致畸形殘疾,因此被稱為"玻璃人"。
癥狀預警:從皮膚瘀斑到關節畸形
早期警示信號:
學步期兒童反復出現不明原因瘀斑、關節腫脹;
碰撞后出血量顯著超過常人,止血時間延長;
關節活動受限伴持續性疼痛。
預防策略:
健康生活基礎:
戒煙限酒、均衡飲食(多攝入蔬果及優質蛋白)、適度運動。
孕產期管理:
攜帶者孕婦需通過產前診斷(羊水穿刺/絨毛活檢)評估胎兒風險;
試管嬰兒技術結合胚胎基因篩查可阻斷遺傳傳遞。
新生兒篩查:
對于有血友病家族史的家庭,建議在新生兒出生后盡早檢測其凝血因子水平。
關注血液健康
注意以下幾點
1.惡性血液病:以白血病為代表,因白細胞惡性增殖導致,具有極高致死率,被稱為"血癌",未及時治療可能短期內危及生命。
2.血液病由多種原因引起,體檢很重要,數值變高要小心。
單一指標輕度異常無需過度恐慌,動態觀察變化趨勢;
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異常需及時血液科就診。
3.科學防治結合: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高風險因素暴露。
4.規范診療流程:確診后嚴格遵循醫囑,定期復查評估療效。
來源: CCTV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