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種全球高發的肝臟疾病,患者免疫系統會“誤攻”肝細胞,導致炎癥甚至肝衰竭。目前,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是主要治療手段,但需長期用藥且副作用多。有沒有更安全、有效的新療法?我國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發現,月經血中提取的干細胞(MenSCs)或許能成為新選擇——實驗顯示,它們能顯著改善AIH小鼠的肝功能,并揭示了背后的關鍵“剎車”機制。

從“麻煩”到“寶藏”:月經血里的干細胞
月經血常被視為“廢棄物”,但其中藏著一類特殊的干細胞——MenSCs。這類干細胞不僅容易獲取(無需侵入性操作)、擴增能力強,還具有低免疫原性(移植后不易引發排斥反應),被視為再生醫學的“潛力股”。此前研究發現,MenSCs對急性肺損傷、肝衰竭有治療效果,但在AIH中的作用一直不明確。

實驗驗證:MenSCs讓肝炎小鼠“轉危為安”
研究團隊用刀豆蛋白A(Con A)誘導小鼠建立AIH模型。結果顯示,未接受治療的小鼠(20 mg/kg Con A)死亡率高達83%(12只死亡10只),而注射MenSCs后,死亡率顯著降低。更直觀的是肝功能指標:治療組小鼠的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水平(反映肝損傷程度的關鍵指標)在12小時后明顯下降,肝組織炎癥和肝細胞死亡也大幅減輕。

機制揭秘:抑制“自毀程序”的關鍵通路
為探究背后的機制,團隊結合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和RNA測序分析,發現MenSCs主要通過抑制“JNK/MAPK信號通路”發揮作用。這條通路就像肝細胞的“自毀開關”——被激活后會觸發凋亡(細胞程序性死亡),導致肝組織損傷。實驗中,Con A激活了JNK通路,促使肝細胞大量凋亡;而MenSCs“按下”了這個開關的“暫停鍵”,減少了促凋亡蛋白(如caspase-3)的表達,同時提升了抗凋亡蛋白(如Bcl-xL)的水平,肝細胞的“自殺”被有效阻止。

為進一步驗證,團隊用JNK抑制劑(SP600125)模擬MenSCs的效果,結果發現:抑制JNK通路后,小鼠肝損傷同樣明顯減輕,炎癥因子(如IL-6、TNF-α)水平下降。這說明,JNK通路確實是MenSCs發揮作用的“核心靶點”。

潛力與挑戰:從實驗室到臨床的距離
盡管實驗效果顯著,但研究仍處于早期階段。例如,Con A誘導的是急性肝炎模型,而AIH多為慢性,長期效果還需驗證;此外,MenSCs的最佳劑量、移植方式(靜脈注射是否最優)等問題也需進一步探索。

不過,MenSCs的“先天優勢”已讓其成為關注焦點——相比骨髓、臍帶等來源的干細胞,它更易獲取且倫理爭議小。團隊表示,未來可能結合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技術,進一步優化MenSCs的特性,推動其臨床應用。

來源: 醫學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