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浸梅湯”,蟬鳴漸起時,最宜捧一盞琥珀色的酸梅湯。這杯傳承千年的消暑圣品,承載著“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的古法智慧,正如生靈尋蔭納涼,人類亦需借自然之物調理夏伏。
【宮廷御飲到市井風物】
酸梅湯早在周代便是皇家貢飲,《禮記》載“漿水酶醢”即為雛形。至清代,御膳房以烏梅、山楂、桂花、甘草等十余味食材,調配出“清宮異寶預制湯”,成為慈禧消暑必備。而今走入尋常巷陌,那叮當作響的冰盞聲里,依然延續著“銅碗征歌鬧市喧”的盛夏風情。
【時令配伍的養生密碼】
遵循“春生夏長”規律,夏季酸梅湯講究三味調和:
烏梅:取福建上杭煙熏梅,其枸櫞酸含量高出普通梅30%,生津止渴。
山楂:配承德鐵山楂,與洛神花共釀胭脂色,助消化降脂。
桂花:用廣西金桂窖藏,中和酸澀。
**“驟雨打新荷,梅湯漱玉齒”**這杯穿越三千年的甘酸滋味,既解“上蒸下煮”的暑熱,更療愈現代人的浮躁心火。當空調房里的我們啜飲琥珀瓊漿時,何嘗不是在續寫“調冰雪藕,浮瓜沉李”的東方消夏美學?
來源: 河北省健康科學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