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天門遺址博物館天青色的琉璃屋頂在陽光下流轉著千年前宋徽宗《瑞鶴圖》中的釉色,層層疊壓的古城遺址講述著開封城摞城的傳奇。
迦陵頻伽與龍首套獸:順天門遺址里的北宋密碼
在開封順天門遺址博物館的展廳中央,兩件宋代建筑遺珍靜立展柜:“迦陵頻伽”雙手合十,羽翼輕揚;“龍首套獸”須發怒張,雙目如炬。博物館臨時工作組組長葛奇峰這樣形容:“它們是順天門作為北宋國都最高等級城門的‘身份證’,更是解鎖東京城盛世氣象的密鑰。”
迦陵頻伽人首鳥身,頭戴寶冠,50厘米高的陶塑曾傲踞城門垂脊之巔。“《營造法式》明載,此類神獸僅用于都城頂級建筑。”葛奇峰告訴記者,“它合十的雙手,承載著汴京對祥瑞的千年祈愿。”
一旁的龍首套獸更顯匠心:鹿角崢嶸的灰陶龍首,實為精妙的排水構件。“雨水自龍口傾瀉而下——既護木構,又彰威儀。”他手指龍口凹槽,“實用與禮制在此交融,正是宋代‘格物致知’精神的實證。”
在順天門遺址博物館遺址區,千年“路摞路”奇觀震撼呈現:中軸線上,宋元明清七層道路嚴絲合縫垂直疊壓。“宋代夯土每層僅10厘米厚,每平方米密布600個夯窩。”葛奇峰以激光筆掃過探方壁,“這般精密,堪稱古代‘國家工程’教科書。”
遺址更似立體史書:元代行軍灶煙痕猶在,明代暖炕窯址炭灰尚溫,一口清代水井井水至今清冽。“井中出土百件生活器皿。”他指向玻璃罩下的青花瓷片,“而那座被1841年洪水封存的完整院落,凝固著‘城摞城’最生動的市井記憶。”
據了解,面對如此龐雜的遺址,博物館開創性實踐“三權分置”——政府保文物、企業管運營、國家掌所有權。“考古學家專注研究,城摞城公司開發沉浸式演出。”葛奇峰詳解創新機制,“當《大駕鹵簿圖》通過紗幕投影重現御道威儀,文物才真正‘活’在當下。”
行至甕城廣場,千年前御駕經此入城,今人借科技觸摸歷史。當迦陵頻伽在光影中振翅,順天門便不再是史書符號,而成為可感可知的文明現場。
青綠山河入畫來:開封博物館《宋畫中的山河人間》解碼宋韻美學
在開封博物館展廳入口處,放大兩倍的《千里江山圖》如青綠瀑布傾瀉而下。“王希孟18歲創此巨作,以礦物顏料染就層巒疊嶂,”講解員指向畫中細節,“漁舟行旅點綴其間,這是最早的‘文旅地圖’,更是‘家國同構’的視覺史詩。”
步入開封博物館《宋畫中的山河人間》展廳,303幅宋代繪畫精品的數字樣稿構筑起一座美學圣殿。宋徽宗筆下的《瑞鶴圖》,十八只丹頂鶴盤旋于宣德門,不僅記錄祥瑞,更是北宋審美精神的圖騰——工筆重彩與文人意境在此完美交融。
宋人筆下的山水承載著哲思。馬遠《水圖》十二幀捕捉水的萬千姿態,米友仁《云山墨戲圖》以潑墨寫江南煙雨。宋畫不摹形似而求神韻,恰如理學格物致知的筆端實踐。
在花鳥展區,《寒雀圖》的麻雀蜷縮枯枝抵御風雪,《雙喜圖》中野兔與喜鵲上演自然戲劇。“崔白以野逸之風打破宮廷花鳥程式,”講解員點出畫中玄機,“枯枝用寫意筆法揮就,雀羽卻用工筆細描——這正是宋代‘盡精微,致廣大’的美學密碼。”
宋徽宗《祥龍石圖》更顯帝王巧思。太湖石如蒼龍破云,瘦金體題跋鋒芒畢露。“他將奇石繪作祥瑞,又在畫院推行‘格物’訓練,促成了中國花鳥畫的巔峰時代。”
展廳深處,“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工程展墻靜述文化傳承的宏圖。“從宋徽宗編《宣和畫譜》開始,每次文化整理都是文明的薪火相傳。這些畫作從263家海外文博機構‘回家’,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講解員說。
黃河懸河文化展示館:一部“城摞城”的立體史詩
“萬里黃河,唯此段稱‘懸河’;千載歲月,僅斯城留‘夢華’。”在開封市北郊,一座承載著黃河厚重歷史的建筑——黃河懸河文化展示館即將于今年年底揭開面紗。
這座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崔愷精心設計的文化殿堂,靈感源自宋徽宗《瑞鶴圖》,飛檐如鶴翼舒展,盡顯大宋風雅。
懸河奇觀。行至開封柳園口,你會目睹世界罕見的地理奇觀——懸河。這里的黃河河床竟高出開封市區地平面7~8米,最高處超過10米。洶涌的河水從開封城北高處流過,如同懸在頭頂的天河。
由于黃河沖出鄭州邙山后進入平原,泥沙大量沉積,開封段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增高。千百年來,開封人就在這條懸河之下書寫著悲壯的城市史詩。
展示館的核心,是揭示開封城“依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衰”的歷史文脈。在地下0米至14米深處,六朝城池層層相疊:自下而上依次為戰國、五代、宋金、元、明、清時期的城址。
在開封中山路地下8米處,北宋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通衢大道——御街靜靜沉睡。其上還疊壓著明、清兩代的路面。令人驚嘆的是,雖歷經洪水、戰亂和政權更迭,“開封城的中軸線千年來未曾變動”。
“綜觀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大多數知名古都在不同時期城址位置是不同的。只有開封,屢淹屢建,即使城市級別和規模不同,但中軸線和城址卻沒有改變。”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程民生如是說。
開封的興衰始終與水系交織。戰國時期,魏惠王開鑿鴻溝,使大梁(開封)成為繁華都市;唐代憑借“漕渠穿城”成為運河節點;北宋更以“四水貫都”成就“人口上百萬,富麗甲天下”的盛況。
母親河的饋贈與懲罰同樣猛烈。據《祥符縣志》和《開封黃河志》記載:從公元前225年秦軍“引河溝灌大梁”導致開封第一次滅頂之災起,到1944年,黃河在開封一帶決溢338處,開封城被徹底淹沒7次。
據了解,黃河懸河文化展示館總投資11.6億元,占地240畝,建筑面積達6.5萬平方米。項目分三期建設:一期為懸河文化展示區;二期打造沉浸式城市文化體驗區;三期構建戶外休閑娛樂區。
作為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項目,館內不僅展出開封州橋遺址古汴河河道剖面、懸河形態模型,還通過數字化手段系統展示黃河的歷史與現狀。
來源: 大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