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每天扔進垃圾桶的垃圾被焚燒后,除了減少體積,還會產(chǎn)生怎樣的“后遺癥”?數(shù)據(jù)顯示,2020年我國463座垃圾焚燒廠處理了1.46億噸垃圾,同時也“制造”了至少438萬噸飛灰——這些細小的顆粒因含重金屬、二噁英等有害物質,被歸為危險廢物,必須經(jīng)過穩(wěn)定化處理才能填埋。但即便處理過,它們依然像“蓬松的棉花”:密度低、體積大,運輸時容易飄散污染環(huán)境,填埋還占地方。如何給這些“松散”的飛灰“瘦身”?我國科研團隊找到了關鍵解法。

飛灰處置之困:占空間、易污染的“隱形負擔”

垃圾焚燒是我國主流的垃圾處理方式,能將垃圾體積減少90%、重量減少70%。但飛灰作為焚燒的“副產(chǎn)品”,卻成了新麻煩。即便經(jīng)過化學穩(wěn)定化處理(SFA),飛灰仍保持著“細、松、輕”的特性:顆粒細小如面粉,堆起來像未壓實的棉花,一刮風就可能飄散到空氣中,運輸時稍有顛簸就可能揚灰,工人接觸后還有健康風險。更頭疼的是,它們“占地兒”——同樣重量的飛灰,體積是普通垃圾的幾倍,導致填埋場容量被快速消耗。數(shù)據(jù)顯示,傳統(tǒng)填埋方式下,填埋場壽命僅10年左右,這對土地資源緊張的地區(qū)來說壓力巨大。

“物理壓縮術”:如何讓飛灰“緊起來”?

來自同濟大學、深圳大學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嘗試用“物理壓縮術”破解這一難題——就像用打包機壓縮廢舊紙箱,把松散的飛灰顆粒壓成緊密的塊體。實驗發(fā)現(xiàn),這一步能讓飛灰密度翻倍,體積減少60%以上。原本需要3車運輸?shù)娘w灰,現(xiàn)在1車就能裝下。

關鍵是如何壓得既緊又穩(wěn)?團隊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壓實效果受三個參數(shù)影響最大:壓力、濕度和保持時間。壓力太低,顆粒擠不緊;壓力太高,成本增加。最終確定的“黃金范圍”是100-200兆帕(相當于在指甲蓋大小的面積上壓2000公斤重物)。濕度也很關鍵:太干的飛灰顆粒像沙子,容易滑動;太濕則會“出水”,影響結構。實驗顯示,濕度保持在10%-15%(類似潮濕的面粉)時效果最佳。此外,保持壓力20秒左右,能讓顆粒充分調整位置,達到最緊密狀態(tài)。

實驗數(shù)據(jù):不僅“瘦身”,還更“結實”

壓實后的飛灰表現(xiàn)如何?實驗給出了一組關鍵數(shù)據(jù):未壓實的穩(wěn)定化飛灰(SFA)密度僅0.37克/立方厘米(接近泡沫塑料),壓實后密度提升至0.8克/立方厘米以上(接近磚塊),體積減少超60%。更重要的是,壓實后的飛灰塊足夠“結實”——無側限抗壓強度達26.8兆帕(相當于每平方厘米能承受2.6噸壓力),符合MU10級灰砂磚標準,運輸和填埋時不易碎裂。

環(huán)保方面,壓實還能減少重金屬的溶出風險。以鉛為例,未壓實的飛灰每升浸出液含0.12毫克,壓實后降至0.05毫克;鋅的溶出量從4.32毫克/升降至1.34毫克/升,污染風險顯著降低。

成本上,傳統(tǒng)處置每噸需41.8美元(主要花在穩(wěn)定劑上),而壓實處理后,由于飛灰更緊密,穩(wěn)定劑用量從3%降至1%,加上壓實的能耗,總成本反而降低約26.5美元/噸。更關鍵的是,填埋場壽命能從10年延長到30-40年,這對緩解“垃圾圍城”意義重大。

從實驗室到現(xiàn)實:仍需“量體裁衣”

目前,團隊已完成小批量實驗(單次處理約1公斤),制成240毫米×240毫米×50毫米的“飛灰磚”。但實際應用中,還需考慮不同焚燒爐的差異——爐排爐產(chǎn)生的飛灰更細、更易壓實,而流化床飛灰因含硅砂更硬,需要調整壓實參數(shù)。此外,潮濕環(huán)境或顛簸運輸對壓實塊的長期穩(wěn)定性影響,也需進一步驗證。

論文指出,這項技術不僅能“瘦身”,壓實后的飛灰塊還可作為路基、填埋覆蓋層等建筑材料,實現(xiàn)“變廢為寶”。未來若推廣,有望為我國垃圾焚燒飛灰處置提供一條“低成本、高效率、更環(huán)?!钡男侣窂?。

來源: FES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