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七世紀的中國僧人第一次將波斯商人贈送的"羊奶"倒入茶盞,他們不會想到這種白色液體將在千年后引發一場飲食革命。全球70%的東亞成年人飲用牛奶后會腹脹不適,這種被稱為"乳糖不耐受"的生理現象,卻阻擋不了東亞成為全球牛奶消費增速最快的地區。

如何讓牛奶這種不太適合東亞人的飲品變得可以飲用?背后是對牛奶成分的科學探索。

01 為什么大量攝入牛奶,會出現腹脹不適?

可能很多成年人都有過經歷,那就是,如果你大量攝入牛奶,會出現腹脹、腹瀉、腸鳴等情況,而這背后的因素就是:乳糖不耐。這是因為牛奶中含有的一種基本成分叫乳糖,它進入人體內后需要經過乳糖酶處理后才能被消化吸收,否則就會引發腹瀉。

但是,很遺憾的是,人體負責消化乳糖的基因,有一點特殊。這個基因在嬰幼兒時期往往是打開的,但是到了成人后,就出現了地域差異,歐美等地的成年人,可能依然打開著,但東亞地區的成年人,這個基因則基本關閉了。

結果就是,東亞地區成人廣泛存在著乳糖不耐。

02 為什么會乳糖不耐?

而其背后的終極原因,就是我們東亞人群體內中負責乳糖分解的重要酶——乳糖酶的編碼基因MCM6上的一個rs4988235位點發生變異,導致分解乳糖的能力有三種類型[1]

AA:可以分解乳糖

AG:可以分解乳糖耐受

GG:不能分解乳糖

結果呢,對于我國來說,這個位點大部分是GG,結果也GG了。

為什么?原因很多,比如我們的祖先就是這個基因型,也就是遺傳學上的奠基者效應,再比如,我們喝牛奶的歷史太短了,缺乏選擇壓力。

03 如何解決乳糖不耐?

要知道,牛奶,可是被稱為“白色血液”,含有大量的蛋白質、鈣還有水分,可以充分補充營養,基本上各國膳食指南都推薦牛奶為必須營養,我國也不例外。

所以我們要就此放棄牛奶嗎?不!解決不了基因,我們就解決乳糖!

策略無非兩種。

1、直接乳糖分離出去,理論簡單但是實操難度大,不僅工藝非常復雜,還會導致其他營養也受損

2、利用生物的辦法,模擬正常乳糖的分解過程,用酶分解。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的無乳糖牛奶,如果有乳糖不耐,可以考慮這種牛奶。

清晨的奶鍋仍咕嘟作響,但今天的蒸汽里飄著科學的氣息——那些曾讓腸胃抗議的乳糖,如今化作滋養東方的甘露,正如所有美好的相遇,終將在時光里釀成恰到好處的甜。

1、Arroyo, Marta AS, et al. "Perspectives for Early Genetic Screening of Lactose Intolerance:-13910C/T Polymorphism Traking in the MCM6 Gene." The Open Biology Journal 3 (2010): 66-71.

2、一種低乳糖奶的制備方法.ZL200710000802.2

來源: 李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