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忠鳴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審核:周 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 主任醫師
放射科,堪稱現代醫療領域的“偵察哨所”,憑借先進的影像技術,精準探尋人體內部的隱秘病癥,在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準確診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可是,與之如影隨形的電離輻射,恰似一把懸于頭頂的利劍,一方面讓諸多疑難雜癥的診斷變得更為高效、精準;另一方面,其潛在的健康風險也不容小覷。
今天,我們通過幾個常見的關于放射科與放射防護的問題,一起了解關于放射的這些事兒,為自身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是不是放射科的設備都有輻射?進入放射科候診區也會受到輻射?
放射科的檢查項目主要包括X線、CT、MRI。其中X線和CT有輻射,但MRI沒有輻射。核磁共振的“核”通常被人誤解,這個“核”指的是人體內的原子核,而不是大家所害怕的核輻射。
在放射科候診區域通常沒有輻射。候診區域主要設計用于患者等待、檢查登記以及對比劑注射等準備工作,遠離放射源。放射源通常在檢查室或治療室中,候診區域與之分開。CT和X線檢查室的門有輻射防護功能,可以保護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安全。
——在放射檢查時,什么情況下需要使用防護用品?
1.特定檢查部位:當進行放射檢查時,如果檢查部位鄰近一些對輻射較為敏感的器官或組織,就需要使用防護用品。
2.高輻射劑量檢查:一些放射檢查項目的輻射劑量相對較高,此時需要使用防護用品。
3.兒童和孕婦等特殊人群: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分裂活躍,對輻射的敏感性比成年人高,在進行放射檢查時,無論檢查部位在哪,都應盡可能使用防護用品保護身體其他部位,減少輻射對生長發育的潛在影響。孕婦的情況更為特殊,因為胎兒對輻射極為敏感,即使是低劑量的輻射也可能對胎兒的正常發育產生不良影響,所以孕婦進行放射檢查時,除了嚴格把控檢查的必要性外,必須使用防護用品對腹部等部位進行重點防護,以降低胎兒受輻射的風險。
4.陪同人員:在患者進行放射檢查時,如果有陪同人員進入檢查室,陪同人員也需要穿戴放射防護用品。因為檢查過程中,放射源會向周圍空間發散射線,陪同人員在檢查室內會受到一定劑量的輻射,使用防護用品可以保護陪同人員免受不必要的輻射。
——防輻射用品主要有哪些?
使用輻射防護用品的目的是減少人體接受的輻射劑量。根據檢查部位選擇適當的防護用品很重要。選擇防輻射用品時,考慮檢查部位、輻射劑量、敏感器官和組織、年齡和性別等因素。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防護用品,確保安全。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放射檢查安全嗎?
一般每人每年的放射線輻射的安全劑量建議在50毫西弗(mSv)以內。拍一次胸片的輻射劑量約為0.1~0.2 mSv,一次胸部平掃CT的輻射劑量約為2~7 mSv。但其實除了放射科檢查存在輻射,我們的生活環境中也存在天然輻射,它們來自宇宙射線和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發出的射線,這些天然輻射是永恒存在的,對于我們而言也是安全的。?
但是,長期低劑量輻射可能增加癌癥風險,需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檢查(如CT、X線),醫療檢查應優先選擇無電離輻射的替代技術(如MRI、超聲)。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放射科醫生和技術人員負責評估和控制輻射劑量,遵守醫療照射正當化和放射防護最優化的原則,盡量減少患者接受的輻射劑量。而且,每個國家都有相應的輻射安全法規和指南,用于指導和監管醫療機構和從業人員的輻射防護實踐,確保安全。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