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畜牧行業,有一個共識:"今天的飼料,明天的食品"。喂給動物的每一口飼料,最終都會變成我們餐桌上的肉蛋奶,所以,飼料的質量是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

回顧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的養殖狀況令人擔憂:豬圈里的豬矮小瘦弱,新生仔豬也因營養匱乏發育不良。養殖戶們十分困惑:"明明喂的是營養豐富的豆粕玉米,為啥這些豬怎么喂都不肥呢?"而且在豬的糞便里,能看到肉眼可見的白色未消化飼料顆粒。顯然,豬沒有吸收到足夠營養,飼料也被浪費了。

問題的根源在于以玉米、豆粕為主要成分的飼料含有大量抗營養因子。比如植酸分子,就像"貪婪的小偷",與鈣、鋅等微量元素及蛋白質緊密結合形成螯合物,導致豬的腸道無法吸收這些營養。而豬的腸道里,也缺乏能分解植酸的植酸酶。

植酸綁架鈣和磷

或許有人會想,直接在飼料里添加植酸酶不就行了?但在當時,中國的植酸酶完全依賴進口,90年代的植酸酶每公斤價格高達200到300塊,折算到飼料成本里,每噸要多花好幾百塊,這對養殖戶來說堪稱"天價"。于是,行業陷入了困境:一邊是豬群營養不良、飼料浪費,另一邊是核心技術和產品被國外"卡脖子"。

植酸酶

轉機出現在1994年,姚斌院士前瞻性地將分子生物學和飼料科學結合,從基因資源、應用性能、生產成本三個關鍵方面,著手攻克飼料酶制劑難題。經過四年潛心研發,第一代國產植酸酶誕生,實現了中國飼料酶制劑從0到1的歷史性突破。

隨后五年,研究團隊把植酸酶的催化效率提高了20倍,很快該產品應用于全國80%的飼料中,讓養殖戶既能“用得起”,又能“用得好”。效果十分顯著:豆粕等飼料原料利用率提高,動物更健康,養殖效益大幅提升。

直到今天,他們仍在不斷提升植酸酶的催化性能,發酵酶活超過10萬個單位,生產水平較研發初期提高了200倍,還研發出能耐受100度高溫的超級百度酶。值得自豪的是,中國的相關技術實現了反向輸出,成功轉讓給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

如今,植酸酶已從單純的飼料添加劑升級為飼料中不可或缺的常規原料組分,這意味著它成為飼料中的“必選項”,沒有它,動物的飼料就不完整、營養就不全面。

植酸酶的成功研制,不僅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整套飼料酶制劑研發體系,高效挖掘酶的基因資源、保護知識產權、提升應用性能、控制生產成本等關鍵難題被一一攻克,推動整個行業向前邁進。

在實驗室的陳列架上,承載著初代夢想的那支植酸酶試管靜靜佇立,旁邊整齊排列著葡萄糖氧化酶、纖維素酶等20多種國產飼料酶制劑,每支試管旁都清晰標注著研發年份。這排樣品不僅是中國畜牧養殖業在“節糧、減豆、替抗”道路上交出的時代答卷,更是中國擺脫關鍵技術依賴、實現自主創新的堅實底氣。

中國飼料酶制劑的研發故事,生動地表明:一粒微小的酶分子,足以撬動一個龐大產業的變革;一群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創新,讓“中國智造”照亮了人類餐桌的健康美味之路。正如開頭所說,只有保障“今天的飼料”安全高效,才能守護“明天的食品”健康豐盈。

科學審核:涂濤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策劃統籌:宋雅娟 武玥彤

編輯整理:李欣哲 林佳欣

來源: 大國糧策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