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點的父母——好困,我要睡覺了。

早上7點的父母——早飯已經做好了。

相信不少年輕人在家中會發現上了年紀的父母不僅很早就困了,早上很早就會醒,而且從來不睡回籠覺。難道上了歲數后,變得更加精力充沛了?

其實不是,這都是節律變化惹的禍!接下來,我們就來講講為什么上了年紀后睡眠時間就會變化。

超過60%的老年人

過上了早睡早起的生活!

“年輕時要熬夜,老了卻總早醒”,這是很多人步入老年后的真實寫照。研究表明,超過 60% 的老年人都自動的過上了早睡早起的生活[1-2]。他們經常在晚上 8~9 點就開始困了,清晨 4~5 點就自然醒了,而且很難再像年輕時候一睡個回籠覺。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這種“睡眠相位前移”的根源,其實與人體內掌管晝夜節律的“生物鐘”密切相關。人體內存在一套精密的晝夜節律調控系統,核心是位于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它通過調控褪黑激素分泌、體溫波動等生理信號,指揮我們“何時入睡、何時清醒”。

年輕人晝夜節律周期平均為24.2小時,而老年人雖然周期長度未縮短,但節律相位顯著提前:褪黑激素分泌高峰比年輕人早1~2小時[3-6],核心體溫最低點也前移。這導致老年人即使在相同時間上床,也會比年輕時更早進入“困”的狀態。

節律變化是因為老年人的光信號接收系統會開始退化。60歲以上老年人的晶狀體透光率下降30%,尤其是短波長藍光(對調節生物鐘最關鍵)損失高達80%[8-9],這相當于給眼睛戴上了一副“黃色濾鏡”,使得視網膜向視交叉上核傳遞的光信號減弱。除此之外,視交叉上核的功能會隨著時間衰退。

動物實驗顯示,衰老視交叉上核的神經元同步性降低,關鍵神經肽分泌也會減少[10-13]。這就像交響樂團失去指揮,各聲部節奏紊亂,導致晝夜節律輸出的振幅減弱。

光照和作息條件

影響老年人睡眠質量!

除了時間變化,老年人的睡眠結構也發生顯著衰退,他們的深度睡眠(慢波睡眠)大幅減少。20歲青年每晚約有20%的深度睡眠,60歲老人降至不足5%[14-15]。

老年人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中的慢波(0.5~4Hz)活動減少50%以上[16-17],這直接導致睡眠的恢復功能減弱,白天更容易疲勞。除此之外老年人的睡眠碎片化嚴重,一夜醒來的次數翻倍。年輕人平均夜間覺醒一兩次,且能快速重新入睡;老年人覺醒次數可達5~7次[18],且清醒時間延長。

在恒定光照和作息條件下,老年人仍比年輕人多40%的覺醒時間[18],說明這種碎片化與生物鐘紊亂直接相關。年輕人的睡眠通常開始于體溫下降、褪黑激素升高的“生物夜晚”,而老年人卻可能在體溫尚未充分降低時入睡。這種時相差的異常,使得睡眠更容易被外界干擾打斷,導致夜間頻繁覺醒。雖然快速眼動睡眠總量變化較小,但其分布時間明顯前移[15]。

所以老年人常在凌晨進入多夢階段,這也解釋了他們經常抱怨“天沒亮就做夢醒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如何改善老年人的睡眠問題?

雖然睡眠問題的出現是歲月不可避免會帶來的,但我們依然可以做些什么,以下是一些建議供大家參考。

1.固定起床時間

即使夜間失眠,也堅持同一時間起床(誤差<30分鐘),幫助穩定生物鐘[19]。這種規律性能強化大腦對睡眠-覺醒周期的預期,避免因補覺導致的生物鐘紊亂。

建議周末與工作日保持相同作息,防止因延遲起床打破積累的睡眠節律。當身體形成條件反射后,到固定時段自然會產生困意,逐步重建健康的睡眠驅動力。

2.日間適量活動

下午3~5點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可使夜間慢波睡眠(深度睡眠)時長增加15%[17]。運動時核心體溫升高會形成體溫波動曲線,運動后體溫下降過程恰好與入睡時的生理降溫需求吻合,產生天然的促眠效應。

同時,運動加速的代謝過程會促進腺苷等睡眠因子積累,但需注意避免在睡前3小時內進行劇烈運動,防止交感神經興奮影響入睡。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3.限制白天小睡

將午睡控制在20分鐘以內可有效激活大腦額葉皮層,提升午后警覺度而不干擾夜間睡眠結構。這種"充電式小睡"主要停留在淺睡眠階段,避免進入深度睡眠周期后被強行喚醒導致的睡眠惰性。

下午3點后應嚴格避免補覺,因這個時段產生的睡意是夜間睡眠需求的重要信號,白天過度補眠會削弱夜間睡眠壓力,造成"越睡越累"的惡性循環[18]。

最后,祝大家都能擁有好睡眠。下次爸爸媽媽困得時候,記得把燈關掉,電視聲音調小一點哦。

參考文獻

[1]PawsonBA.Historyofretinoids.JAmAcadDermatol.1982;6:577-582.

[2]RamchatesinghB,MartínezVillarrealA,etal.TheUseofRetinoidsfor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SkinCancers:AnUpdatedReview.IntJMolSci.2022;23(20):12622.

[3]MotamediM,ChehadeA,SangheraR,etal.AClinician'sGuidetoTopicalRetinoids.JCutanMedSurg.2022;26(1):71-78.

[4]Goldfarb,MichaelT.etal.RetinoidsinDermatology.MayoClinProc.1987;62(12):1161–1164.

[5]Retinoidorretinol?https://www.aad.org/public/everyday-care/skin-care-secrets/anti-aging/retinoid-retinol

[6]NarsaAC,SuhandiC,AfidikaJ,etal.AComprehensiveReviewoftheStrategiestoReduceRetinoid-InducedSkinIrritationinTopicalFormulation.DermatolResPract.2024;2024:5551774.

[7]Whatisretinolburnandhowtopreventit?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retinol-burn

[8]Understandingretinoids&retinolskincare.https://ensoulclinic.com/understanding-retinoids-retinol-skin-care/

[9]BushueN,WanYJ.Retinoidpathwayandcancertherapeutics.AdvDrugDelivRev.2010;62(13):1285-1298.

[10]Uptodate.維A酸.https://www.uptodate.com/

[11]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醫院皮膚科.維A酸類藥物的分類及在皮膚科中的應用.2006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6.[2006-09-01]

[12]維基百科.維A酸.https://zh.wikipedia.org/

KligmanLH,KligmanAM.Lackofenhancementofexperimentalphotocarcinogenesisbytopicalretinoicacid.ArchDermatolRes.1981;270(4):453-462.

RossoJD,HarperJ,PillaiR,etal.Tretinoinphotostability:comparisonofmicronizedtretinoingel0.05%andtretinoingel0.025%followingexposuretofluorescentandsolarlight.JClinAesthetDermatol.2013;6(2):25-28.

策劃制作

作者丨丁宇 神經生物學博士

審核丨詹麗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