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彩云 北京協和醫院

審核:秦應之 北京協和醫院 副主任醫師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惡性腫瘤。早期肺癌最好的治療是盡早手術,但從確診到手術往往有2~4周的等待時間,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做好術前預康復,肺癌治療從這一刻就已經開始。

肺癌預康復是什么?

肺癌預康復是加速康復外科理念下提出的術前干預策略,從疾病確診時即進行運動、營養、心理等多方面綜合評估和干預,將身心調適到最佳狀態,增強手術耐受性,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肺癌術后恢復。

圖1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肺癌預康復的適用人群

所有擬行肺癌手術的患者均可以進行預康復。身體素質差、年老、衰弱、擬行肺大部分切除的患者獲益更多,更應該進行預康復;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癌患者可通過預康復,增加肺功能、身體和心理儲備,獲得手術機會;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多種合并癥、無法自理的肺癌患者需咨詢醫生進行個性化預康復,以保證安全。

肺癌預康復的適宜時間

肺癌預康復時間通常是指從決定手術起一直堅持至術前1日,最佳時間為2~4周。手術等待時間不足2周者也應該進行預康復,除非因呼吸功能或營養狀態不能耐受手術,不推薦因預康復推遲手術。

肺癌預康復之嚴格戒煙

術前戒煙時間越長,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死亡率越低[1]。一旦決定戒煙要立即執行,并告知家人、朋友、同事,取得理解和支持,做到不在戒煙者面前吸煙;處理身邊所有與吸煙相關的物品,創造無煙環境;改變與吸煙密切相關的行為習慣,如清晨吸煙者改變起床后的行為順序;用補償行為代替吸煙,如飲水、咀嚼口香糖、吃水果等,但不可飲酒替代;預見可能出現的戒斷反應并做好應對準備,如煩躁時深呼吸、散步。對于有需要的患者可以撥打全國戒煙熱線或戒煙門診就醫,經評估后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接受專業的戒煙干預。

圖2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肺癌預康復之呼吸訓練

呼吸訓練的核心是提高吸氣肌功能。

1.深呼吸 快吸慢呼是最佳的鍛煉方式,取臥位或坐位,深吸氣2~3秒,腹部鼓起,讓肺充分膨脹,屏住呼吸3~5秒,緩慢呼出4~6秒,腹部慢慢收起。

2.有效咳嗽 坐位,雙腳著地,上身稍前傾,可環抱一個枕頭,3次深呼吸后,深吸一口氣,屏氣3~5秒,讓氣體快速從胸腔排出,進行2~3次短促有力咳嗽,咳嗽時腹部收緊,或用手按壓上腹部。

3.借助阻力呼吸裝置訓練 坐位,盡可能呼出肺內氣體后,使用裝置盡可能快且多地吸入氣體。阻力設定遵循超負荷、循序漸進的原則,從0阻力開始,逐漸增加阻力至自我感知用力程度為“有點用力”。每天1~2組,每組30次。

肺癌預康復之運動鍛煉

運動鍛煉的目的是提高心肺和肌肉功能,改善平衡障礙。運動鍛煉應基于自身軀體功能、既往運動情況、合并癥等個性化進行。

1.有氧運動 無基礎疾病、身體素質好、有鍛煉習慣、年齡<60歲者可延續既往運動方式,如快走、騎車、游泳、慢跑、廣場舞、跳繩等;通過運動手環監測心率,控制運動心率[目標心率:(220—年齡—基礎心率)×70%+基礎心率],或運動時自我感覺“有點用力”或“用力”;每周鍛煉3~5次,每次目標心率維持時間20~30分鐘。心腦疾病、肥胖、高齡、骨骼肌肉疾病、慢性病控制不佳、跌倒高風險者應謹慎進行。

2.抗阻運動 對高齡、衰弱、慢性心肺功能不全、久坐、營養不良者尤為重要。抗阻運動可借助身體自重、彈力帶、沙袋、啞鈴、固定器械等,針對上肢、下肢、胸腹部、背部、臀部等大肌肉群鍛煉,合并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更強調上肢肌肉鍛煉。運動強度為中高強度,即自我感知用力程度為“有點用力”或“用力”;每組動作10~12次,每次2~3組,組間休息2分鐘,每周2~3次;同一肌群需休息48~72小時再進行下次練習;用力時正常呼吸,不可屏氣,避免血壓上升;跌倒高風險者建議坐位或臥位練習。

肺癌預康復之營養優化

圖3 版權圖片 不授權轉載

1.強化營養支持 營養良好者如無慢性腎臟疾病,在運動后補充肉、蛋、奶等優質蛋白質。營養不良者選擇高熱量、優質蛋白的飲食,首選口服營養補充劑,在不影響進餐情況下加餐等。

2.肥胖者適當減重 肥胖者應規律進食,減少攝入總量,避免高糖、高油、高脂肪食物;調整飲食結構至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間歇性能量限制,即在規定時期內禁食或給予有限能量攝入,如限時禁食、隔日禁食等。

3.貧血者予以糾正 貧血者應靜脈或口服補充鐵劑2~4周。口服鐵劑應隨餐或餐后服用,避免與濃茶、咖啡同服,增加水果、蔬菜攝入。

肺癌預康復之心理支持

焦慮多來自對未知的恐懼,掌握正確的信息可緩解焦慮。梳理疾病相關疑問,就診時詢問醫務人員;加入病友群交流;購買專業書籍;充分利用多媒體,關注官方認證的科普賬號。

定期心理咨詢;適當放松,如深呼吸、冥想、瑜伽、聽音樂、正念等;向親友表達自我感受和實際困難等,獲取支持;睡眠障礙者神經科就診加用助眠藥物。

參考文獻:

[1]劉子嘉,張路,劉洪生,等.基于加速術后康復的胸外科手術預康復管理專家共識(2022)[J].協和醫學雜志,2022,13(3):387-401.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