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文明初露曙光的年代,我們的先民們就深諳與水共生共榮的道理。他們觀測水文、駕馭水流,或引水灌溉、或治水營城、或依水而居、或引水入城。
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國史前到商周時代的四個關鍵遺址,去感受那份流淌在文明根基里的水的脈動。
河姆渡:精妙的榫卯水井
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遺址之一,距今7000-5000年,遺址發掘出的灌溉設施,如水道、水渠等,為當時的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為后來的農業文明奠定了基礎。
舟船榫卯
遺址中出土的“柄葉連體木槳”,明確告訴我們河姆渡人已經掌握了舟船的使用技術。劃船不僅方便出行,也應用于捕魚和運送物品等活動。
出土的許多建筑木構件上鑿卯帶榫,標志著當時木作技術的突出成就。
古老水井
同時還有一處古老的水井遺跡。這口井位于一個淺圓坑內,井口大致呈方形(邊長約2米),深約1.35米。為了防止井壁坍塌,井內四壁緊密栽立著幾十根木樁(稱為“排樁”),并在內側用榫卯套接的木框支撐加固。此外,井內發現的少量細長圓木和蘆葦席殘片,表明井口上方很可能曾建有用于遮護的簡易亭子或棚架。
那么,這樣一個先進的文明為何最終消亡了呢?研究者通過分析該地區古老的地質、水文和氣候等資料,得出主流觀點認為:先進的生產力帶來了人口快速增長,而人口壓力和不斷發展的技術又導致對環境的過度干預——特別是大規模的水利設施修建和對自然資源的持續索取。長此以往,很可能造成了水源枯竭、環境惡化,最終導致生態系統的崩潰,文明也隨之傾覆。
良渚:科學的水壩系統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5300—4300年,活躍在長江下游太湖流域。良渚古城堪稱一座“水城”,他們選擇把城市蓋在水上,在沼澤里修建了一座四個故宮大的內城,又用六公里的城墻把城市包圍了起來,總面積約6.3平方千米。城市里有51條河,于是良渚人每天劃著竹筏出行,堪稱東方威尼斯。
山塘水庫
這樣的城市非常依賴水源,水少無法劃船,水多則會淹城,于是良渚人共修建了11條水壩。
城市的北面有一大片山脈大遮山,良渚人在山里修了6座高壩,用來蓄水,又在平原地修了5座低壩,緩沖山洪,然后在城市北面修了兩道長堤,堤壩之間的河道把水源源不斷引入城市。
豐水期11條水壩可以蓄水防洪,枯水期怎么辦?良渚人在高壩旁邊還挖了泄洪口,就像家里水槽的溢水口,水位過高就可以泄掉,防止水壩決堤。水位低時,繼續往深挖開泄洪口,就能補充城市里的水量。
草裹泥壩
當時還沒有磚,良渚人用什么修水壩呢?這些堤壩的結構非常科學,類似現代粘土心墻壩的技術。
壩體外側使用黃色黏土作為壩殼,內部核心則填充淤泥和一種特殊的建筑材料——“草裹泥”。所謂草裹泥,就是先用蘆葦類植物(如南荻)莖稈包裹泥土,再用竹條捆扎固定成塊——作用類似于現代防洪用的編織土袋,工匠們將一塊塊草裹泥縱橫交疊壘筑成堤。
這種方法大大提高了壩體的強度和穩定性,加速了泥土固結過程,而且非常適合分工協作與運輸。通過研究草裹泥里的植物(如芒荻)可以判斷出,這些材料是在秋冬季采集的。這說明良渚先民巧妙地選擇了農閑時節和枯水期進行水利建設,既保證了施工安全,又不耽誤農業生產。
半坡:智慧的河畔高臺
在西安東郊浐河邊的一片臺地上,祖先們留下了一個大型聚落——半坡遺址,距今約6000年,這是一處典型的黃河流域原始村落,選址非常講究:位于離水源很近,又地勢較高的平坦臺地上。
這種選擇帶來了多重好處:
- 浐河提供了主要的飲用水和生活用水
- 也是進行捕魚、狩獵活動的重要場所
- 河里的石頭成為制作石質工具(如斧頭、鋤頭)的原材料
- 河水長期淤積的土壤非常肥沃,十分適合發展原始的農耕生產
- 地勢較高,就像一道“天然堤壩”,當洪水來襲時,能有效減輕災害威脅
在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石斧、石鋤、石鏟、石刀、磨盤、磨棒等農具,也有箭頭、矛頭、漁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這些都清楚表明,半坡先民過著農耕與漁獵相結合的經濟生活。
半坡遺址最著名的,莫過于反復出現的“人面魚紋”圖案,人面魚紋已經成為了北方先民與水相依相生的歷史見證,永久地載入了文明的畫卷。
周原:周密的供水樞紐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通過《詩經》生動的描述,仿佛能聽到3000多年前周人在這里熱火朝天建設家園的聲音:夯土聲、號子聲,連鼓聲都蓋不住!新生活的憧憬與干勁,洋溢在初生的周原大地之上。
據史書記載,在周武王滅商的一百多年前,周人的領袖古公亶父帶領全族人,從世代居住的豳地(今陜西旬邑、彬縣一帶),千里迢迢翻山越嶺,來到了岐山腳下的周原(今陜西岐山、扶風交界處)。這片面積約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為周人日后強盛的根基。
周原土地肥沃,“堇荼如飴”(苦菜甜如糖)。這沃土的秘密,很大程度上源于岐山腳下豐沛的水資源。山前的自然湖沼洼地,為周原提供了充足的天然水源儲備。
周原遺址水網系統池渠遺跡分布
精妙的供水系統
周人在周原“相其陰陽,觀其流泉”(考察地形、勘察水流)。他們設計并建設了關鍵的供水樞紐——云塘以及相關溝渠網絡。通過科學引水,將清潔的水流引向:
東西方向的高等級居住區
重要的手工業作坊區
附近的居民區
再加上利用原有的濕地、湖泊、溝渠,形成了一套引水、供水、排水兼備的系統,有效解決了:
日常生活和生產的水需求
提供了水產品作為食物補充
部分原料(如龜甲用于占卜)的獲取
云塘池渠關系
這種規律分布、層級分明的溝渠網絡顯示,周原已經超越了自然形成的村落,正朝著有規劃、有功能分區的早期城市邁進。
后世如秦國雍城郊外的堰塘、漢代長安城的昆明池等著名水利工程,從設計理念上都能找到周原水利系統的影子。
古人們沒有現代機械,全靠雙手和智慧,因地制宜地解決了水的問題,才讓部落發展壯大,最終創造出更輝煌的文明。從江南水鄉到關中平原,這些古代聚落的遺跡,堪稱先民水利智慧與“人水關系”實踐的活化石。
來源: 陜西水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