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宮頸癌是全球女性主要惡性腫瘤之一,排名第二,僅次于乳腺癌。發病率正年輕化。2020年,我國宮頸癌新發病例近11萬,死亡約5.9萬。幾乎所有宮頸癌病例(99.7%)與HPV感染相關,可能發展為宮頸癌。研究顯示,HPV16/18型病毒在我國導致約84.5%的宮頸癌病例,高于全球平均。盡管部分感染可自愈,但約20-30%患者難以清除病毒。
一、HPV是誰?為什么人人談之色變?
HPV(人乳頭瘤病毒)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病毒,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確認超過200種亞型,其中54種能夠感染人體的生殖器區域。根據致癌風險分為兩類:
l 高危型(如HPV 16、18、52、58):導致70%以上宮頸癌(16和18型占主導);
l 低危型(如HPV 6、11):主要引起生殖器疣(尖銳濕疣),極少癌變。
關鍵事實:
? 80%有性行為的女性一生中會感染HPV,但90%的感染可在1~2年內被免疫系統清除。? 感染≠患癌!只有高危型持續感染(通常超過2年)才可能進展為宮頸癌。
一、感染途徑:不只“性傳播”這么簡單!
公眾往往存在一個誤區,認為HPV只能通過性行為傳播,但實際上,其傳播途徑遠比這廣泛得多:
1. 性接觸傳播:主要途徑,包括陰道、肛門、口腔黏膜接觸;
2. 間接接觸傳播:共用毛巾、浴缸、馬桶墊等物品(病毒可存活于皮膚表面);
3. 母嬰垂直傳播:分娩時經產道感染新生兒;
4. 自體傳播:接觸感染部位后觸碰其他黏膜(如眼、口)。
?? 值得注意的是,避孕套并不能提供100%的保護:因為HPV病毒可能存在于生殖器周圍未被避孕套覆蓋的皮膚上
三、檢驗科視角:HPV檢測報告單上的秘密
作為檢驗科醫生,我們常被患者追問:“HPV陽性會得癌嗎?” 答案取決于三點:
1. 感染亞型:
l HPV 16和18型陽性:建議立即轉診陰道鏡檢查,因為這兩種高危型HPV與宮頸癌的幾率約為10%-20%,并需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如TCT和陰道鏡檢查,以及時發現并治療任何異常病變。
l 其他高危型陽性:結合TCT(宮頸細胞學)檢查決定后續處理。
2. 病毒載量與持續時間:持續感染(同一型別多次檢出)需警惕;
3. TCT結果:
l TCT正常+HPV陽性→ 定期復查(無需治療);
l TCT異常(如LSIL/HSIL)→ 陰道鏡+活檢。
?? 檢驗技術科普:臨床常用PCR法、雜交捕獲法檢測HPV,靈敏度高,但需規范采樣避免假陰性!
四、預防雙保險:疫苗+篩查,缺一不可!
(1) 疫苗:早接種比“價數”更重要
l 二價/四價:預防70%宮頸癌(針對16/18型);
l 九價:預防率提升至90%(覆蓋7種高危型);
l 最佳接種年齡:9~14歲(抗體水平是成人的1.4~3倍!);
l 有性生活/感染過HPV仍可接種:預防其他未感染亞型。
?? 破除誤區:不必盲目等待九價!先接種二價/四價,早獲保護更重要。
(2) 宮頸癌篩查:不同年齡這樣查
注意:即使接種疫苗,仍需定期篩查!疫苗無法覆蓋所有高危亞型
五、感染HPV后:不焦慮、不迷信,科學應對
l 無需過分擔憂:多數HPV感染能夠自然消退,關鍵在于提升免疫力(如戒煙限酒、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
l 警惕過度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直接清除HPV病毒!務必小心那些聲稱能“快速轉陰HPV”的虛假宣傳;
l 伴侶需要檢查HPV嗎?男性同樣可能感染HPV(可能引發肛門癌、陰莖癌等),盡管目前尚無針對男性的常規篩查手段,但仍建議伴侶雙方共同預防、共同治療。
六、給女性的健康備忘錄
1. 接種疫苗:早接種、早保護,男女都適用;
2. 規范篩查:25歲后定期TCT/HPV檢測,不漏檢、不拖延;
3. 生活防護:
l 不共用毛巾、浴具;
l 同房注意衛生,減少伴侶數量;
4. 檢驗報告解讀:
l HPV陽性+TCT正常→ 每年復查;
l HPV 16/18陽性→ 立即陰道鏡檢查!
??檢驗科醫生寄語: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病毒,而宮頸癌是一種可以通過科學預防和有效控制的癌癥。只有通過科學的認知和積極的行動,我們才能真正守護自己的健康,這相當于我們擁有了對抗疾病的終極疫苗!
[1] 中國抗癌協會宮頸癌專業委員會,李隆玉.子宮頸癌篩查規范(2025年版)[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25,41(3):332-337
[2] 世界衛生組織. 加速消除作為公共衛生問題的宮頸癌全球戰略[R]. 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2020.
[3] HPV DNA檢測應用于健康體檢人群子宮頸癌初篩的專家共識[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22,16(10):665-672
本文科普作者:毛文杰 主管檢驗師
就職于佛岡縣人民醫院檢驗科,分子診斷組組長。從事臨床醫學檢驗十余年,對內分泌疾病的實驗室診斷有豐富的經驗。社會任職: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精準檢測分會委員、廣東省衛生信息網絡協會智慧檢驗分會委員、廣東省基層衛生協會基層檢驗分會委員。
來源: 大灣區醫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