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述
定義:數字化綠色化協同(以下簡稱“雙化協同”)是指將數字化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深度融入綠色低碳轉型(如能源轉型、產業升級、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生態保護等)的全過程,實現二者的相互賦能、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以更高效、更智能、更精準的方式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雙化協同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旨在通過數字技術與綠色技術的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高效利用,是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戰略方向。
二、分類信息
三、詳細解釋
雙化協同旨在將數字技術與綠色發展理念深度融合,實現兩者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利用數字技術推動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在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實現內部管理和技術創新與外部環境的協同合作。
圖:雙化協同總體布局框架
雙化協同的關鍵點包括:
1.數字化賦能綠色化: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技術手段,對環境污染、資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等進行精準監測和管理,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例如,利用智能排產調度和數字化能碳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能力,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浪費。
2.綠色化牽引數字化:綠色發展的需求推動數字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和創新,促使數字產業自身向綠色低碳轉型,如建設綠色數據中心、優化數字基礎設施的能源利用效率等。
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是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的必由之路,是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現實需要,是加快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戰略選擇,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
中國高度重視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工作,出臺《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加速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推進能源資源、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2024年8月,國家網信辦等十部門秘書局(辦公廳、綜合司)聯合印發《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實施指南》,明確了雙化協同三類實施主體、兩大發力方向,以及雙化協同基礎能力、融合技術體系、融合產業體系等雙化協同融合創新三方面布局。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至2030年數字技術可助力我國高耗能產業減少碳排放量12%—22%。因此,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對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意義重大。
四、應用領域/前景
雙化協同的應用領域廣泛,且具有重要的發展前景,具體如下:
1.智慧能源:包含智能電網、虛擬電廠、能源互聯網和數字化能效管理等。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能源的智能化生產、傳輸、分配和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
2.綠色制造與產業升級:涵蓋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平臺、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數字化碳管理等。利用數字化手段優化生產流程、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推動產業向綠色、低碳、高效方向升級。
3.智慧城市與可持續基礎設施:包括智能交通系統、智慧建筑、智慧水務、智慧環保、城市綜合管理平臺等。借助數字化技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基礎設施的可持續性,實現城市的綠色發展和宜居性提升。
4.綠色農業與生態保護:涉及精準農業、農業物聯網、生態監測與保護、循環經濟、廢棄物智能分類與回收、共享經濟平臺、產品及服務等。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農業的精準化生產和生態環境的智能化監測與保護,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可持續性。
除此之外,雙化協同也正在成為驅動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關鍵引擎。在經濟增長乏力、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數字化與綠色化的協同發展為全球經濟邁向智能、高效、綠色提供了有力支撐。
五、綠色應用難點
雙化協同面臨著技術成熟度與成本間存在矛盾、數據壁壘與互操作性不高、標準與規范缺失、不同地區和規模的企業存在數字鴻溝、數字基礎設施能耗高、人才短缺、政策協同難和安全與倫理風險等挑戰。
某些前沿技術例如AI優化能耗、數字孿生模擬低碳方案等應用門檻高,投入資金巨大,回收周期長,一般企業難以承擔研發與部署成本。傳統高碳設施(如老舊電網、鋼鐵廠)的數字化改造難度大且需停產,成本高昂并影響生產。
綠色化(如碳排放、能耗、資源循環等數據)與數字化(如物聯網、生產系統、供應鏈等數據)的管理通常由不同系統開展,標準不統一,數據難以整合。而綠色數據(如碳足跡)依賴精確計量,但許多企業往往缺乏實時監測設備,數據多依賴估算或抽樣,影響決策準確性。區塊鏈等技術可提升可信度,但成本高且規模化應用難。
數字化綠色化協同標準、評估體系和認證機制仍未建立,缺乏國際公認的“雙化協同”評估框架,企業難以量化協同效益,政策激勵也缺乏依據。如歐盟“雙胞胎轉型”(Twin Transition)仍在探索標準,國內“雙化協同”評價體系尚未完善。現有綠色認證較少涵蓋數字化管理維度,數字系統(如云服務)的碳足跡核算也缺乏標準。綠色認證技術與數字技術脫節。
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企業在獲取和應用數字技術推動綠色轉型的能力方面存在差異,導致了數字鴻溝的出現;而企業間的信息落差及效益則有進一步兩極分化的趨勢。彌合數字鴻溝不僅可以幫助弱勢企業跟上時代步伐,還可以落實一系列國家發展戰略。
數據中心、通信網絡等數字基礎設施自身的能耗和碳排放均較高,發展綠色數字基礎設施具有非常迫切的需求。
數字技術是新興技術,這方面人才的基礎薄弱,存量稀少;綠色低碳對于經濟水平要求更高,人才更是難找。精通數字技術和綠色低碳領域的復合型人才非常稀缺。
數字化與綠色化涉及的部門多,行業廣,政策法規較為繁雜,壁壘高。必須制定跨領域、協同一致的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來破除政策壁壘。
雙化協同包含了數據安全、隱私保護以及算法公平性等問題,每一類問題的解決均具有較大的挑戰,需要引起重視和關注。
本詞條貢獻者:
金鐘,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研究員。
本詞條審核專家:
穆琙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信息通信融合創新中心 新技術部 副主任
參考資料:
[1] 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報告(2024)https://www.cac.gov.cn/2024-11/30/c_1734685875638875.htm
[2] 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實施指南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8/P020240824812840593412.pdf
[3] 【理響中國】新質生產力的綠色化數字化協同發展路徑
https://cssn.cn/jjx/jjx_jjxp/202403/t20240312_5737892.shtml
本文封面圖片來自版權圖庫,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來源: 科普中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