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青少年屏幕成癮,自殺風險飆升139%
13歲少年連續玩游戲48 h后跳樓,15歲女生因網紅夢破碎選擇割腕……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背后,一個被忽視的危險因素正在浮出水面。美國《JAMA》最新研究發現,對社交媒體、手機和游戲的高成癮,可能使青少年自殺風險暴增139%!這項追蹤4000多例兒童長達6年的研究,揭示了屏幕成癮與心理健康的驚人關聯。
觸目驚心的研究數據
威爾康奈爾醫學院領銜的團隊發現,青少年屏幕成癮呈現三種危險軌跡。在社交媒體成癮方面,近10%的兒童在11歲達到成癮高峰,超30%呈現持續增長趨勢,這些孩子自殺行為風險是普通孩子的2.4倍。手機成癮更為普遍,近半數兒童出現高峰型成癮,成癮者自殺意念風險增加50%。在游戲成癮方面,41%青少年持續高成癮狀態,與焦慮、攻擊行為顯著相關。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總屏幕時間與自殺無關,但“不用就焦慮”的成癮狀態才是真正元兇。
青少年時期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屏幕成癮通過多重機制影響著大腦發育。短視頻的即時反饋、游戲的勝利獎勵、社交媒體的點贊,都在瘋狂刺激大腦的獎賞系統,導致多巴胺分泌紊亂。藍光不僅抑制褪黑素分泌,影響睡眠質量,還會干擾情緒控制中樞的正常發育。
更令人擔憂的是,線上互動正在逐漸取代真實社交,導致青少年社交能力退化。加州大學的腦部掃描研究顯示,成癮青少年在看到手機提示時,其腦區激活模式與吸毒者見到毒品時的反應驚人相似。
危險信號識別
家長需要特別警惕這些危險信號,一旦出現必須立即進行專業干預。
l 當沒收手機后,孩子出現暴躁、哭泣等劇烈情緒反應;
l 發現孩子有躲在被窩玩手機、偷偷充值游戲等欺騙行為;
l 觀察到孩子成績突然下滑、拒絕參加戶外活動等功能損害;
l 出現近視加深、頸椎前傾等生理變化。
l 更要引起高度重視的是,如果同時發現孩子有自傷行為,或經常說出“活著沒意思”等消極言論。
科學干預方案
面對這場日益嚴重的危機,我們可以采取分級干預措施。對于輕度成癮的青少年,建議在家中設立“無屏幕區”,將手機調為灰度模式以降低吸引力,用家庭運動等活動替代屏幕時間。中度成癮需要更系統的行為替代方案,比如與孩子共同制定“屏幕時間銀行”規則,培養專注力高度集中的替代興趣。重度成癮則必須尋求專業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經顱磁刺激等專業干預手段,必要時還需要藥物輔助治療。無論哪種干預,家庭系統的修復都至關重要,父母要以身作則,通過定期家庭會議等方式重建親子信任。
預防永遠勝于治療,針對不同年齡段需要采取差異化的防護措施。學齡前兒童應嚴格禁止使用個人電子設備,多提供需要動手操作的益智玩具;小學階段要將每日屏幕時間控制在1 h以內,優先考慮使用功能簡單的通訊設備;進入青春期后,除了適當的技術管控,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幫助他們認識算法背后的商業邏輯,增強抵御誘惑的能力。
面對數字浪潮,享受便利的同時,我們肩負著守護下一代心理健康的責任。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為孩子們打造健康的數字環境,讓科技真正成為他們探索世界、快樂成長的翅膀。
參考文獻:Xiao Y,Meng Y,Brown TT,KeyesKM,Mann JJ.Addictive Screen Use Trajectories andSuicidal Behaviors,Suicidal Ideation,and Mental Health in US Youths.JAMA.Published online June 18,2025.
來源: 康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