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西部分蠶區在每年3月上旬至4月下旬,桑樹易發生桑枝枯菌核病,被病原菌侵染的新梢基部的枝條易折斷,整枝桑葉枯死,一定程度影響養蠶用葉,養蠶經濟效益受到損失。那么,如何防治桑枝枯菌核病呢?
一、病原
桑枝枯菌核病又叫“桑樹斷梢菌核病”。常見病原是桑小粒型菌核病菌,屬子囊菌亞門核盤菌屬真菌,該病原生長溫度范圍為8~30℃,最適生長溫度為15~25℃。當氣溫低于8℃或超過25℃時,此病受到抑制,病害發生少。
二、發病規律
1.桑果小粒型菌核病的發生,菌核病易侵染桑新梢基部,引起桑樹斷梢菌核病發生。每年春季桑花期時開始為害桑葚,造成桑葚菌核病,繼而為害到桑枝,即發生桑枝枯菌核病。
2.此病由子囊菌亞門核盤菌屬真菌侵染寄生引起,病菌菌核在桑園土壤越夏越冬,當早春氣溫回升到15℃后,在桑樹發芽初期菌核長出子囊盤,散發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侵染剛萌發的桑樹春芽,為害新梢基部,先出現水漬狀斑點,后逐漸擴大,當病斑環繞枝條后,枝葉即凋萎枯死。當氣溫上升到25℃后,發病受到抑制。發病時,病斑表面布滿白色菌絲,菌絲后期形成黑色菌核,病枝上的菌核跌落土壤中休眠,至次年春發芽長出子囊盤和子囊孢子進行新一輪侵染。桑園地下水位高,桑樹種植密度大,偏施氮肥及遇陰雨潮濕氣候時發病嚴重。
3.湖桑、農桑、倫教40號等嫁接桑樹品種易發病,實生桑發病少。
三、田間為害癥狀
1.主要發生在桑樹春發新梢(枝)基部2~3厘米處。當桑葚感染桑葚小粒型菌核病,果柄逐漸變成黑褐色時,靠近果柄的新梢基部皮層病原菌由內向外侵染,逐漸在外部呈現黑色斑點,再變為塊斑,漸漸擴展為周斑,斑長1~4厘米,淡灰褐色,表皮縱裂。
2.發病重的新梢(枝),病斑干腐向內凹陷,造成環縊,病斑的木質部及皮層大部分纖維組織壞死,失去輸導作用,遇風雨天氣枝條折斷,少部分病枝直接斷離樹體,但大多數枝條斷后仍有少量木質部和樹體相連,倒掛樹上,桑葉仍能保持一定時間的綠色,但最終整枝桑葉枯死。
四、防治技術措施
1.選栽抗病品種。宜選擇廣西的“桂桑5號”“桂桑6”等品種。
2.加強桑園田間管理。
改善桑園小氣候環境,低洼桑園及時開深溝排水,確保桑園無積水,降低濕度,保持桑園土壤干燥。易發病桑園春季及時摘除桑樹雌花或青桑果,勤除雜草。
合理施肥,適當控施桑園氮肥,多施桑樹專用復合肥或實施桑園測土配方施肥。
發病桑園要加強桑枝巡查修剪,冬伐后清園,消除病枝,清除病果、表土的菌核,病枝清出園外集中燒毀。
對發病桑園的冬伐時間進行調整,提早冬伐,以利于增加日光曝曬消毒,加強桑園水肥管理。
上年發生桑枝枯菌核病的桑園,分別在開花盛期和后期用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稀釋液,對嫩芽、新梢和桑園土壤全面噴施,提前做好預防,減少病害。
作者∣廣西忻城縣蠶業技術指導站 羅祖現
來源: 羅祖現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